历史风貌型商业步行街复合界面量化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8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道作为城市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承担着行人流动和物质流通的功能,是城市交通通行的载体。历史风貌型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日常购物交易和社会交流交往的场所,也是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空间载体。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车行为主导的城市设计使街道的社会属性逐渐减弱,街道活力下降。因此,回归以人为本的商业步行街道,使其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重新焕发活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线性公共空间,连续性是街道空间构成的基本属性。但是,从我国街道界面凹凸错落的现象发现,街道的活力中心并非是街道的几何中心,反而是建筑的临界空间。本文以行人的视角切入,主要研究历史风貌型商业步行街道近人空间的界面形态。基于中西方对历史街区保护理论、商业街坊发展演变、步行街道优化改造等文献的梳理,研究了街道形态中纵深方向上街道界面的疏密程度和面宽方向上复合界面的凹凸程度,以此反映街道步行活动中感知的视觉连续性和逗留活动中感知的空间场所性。首先,从建筑街道墙、地块贴线率、街道界面密度三个方面厘清了控制街道连续性形态的物理指标,并提出了复合界面的概念,以表示由于界面凹凸形成的阴角空间的集合。同时,类比界面密度的运算方法,归纳了复合界面的运算方式和表征含义。其次,从国外既有商业步行街案例入手,研究街道空间的形态指标,并对国内殖民文化、南洋文化和封建文化背景下的既有街道进行分类调研并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文化对于街道形态的影响,并对比归纳出自下而上自然生长形成的街道的指标波动范围。再次,基于以上采集的数据,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调研的国内15条既有商业步行街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确定各指标对界面密度和复合界面密度的影响程度。最后,利用分析的结果,以海口中山路、广州恩宁路为例,验证其步行化改造的可行性,并为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复合界面的场所性优化提出相应策略。街道形态是人与物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空间关系,本篇论文试图在传统建筑单纯的风格样式研究之上,挖掘街道中人与环境之间相对固定的空间关系这一本质原因,并为商业街的步行改造提供数据量化参考,为延续历史和传承文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2018年发生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从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交易价格波动的角度,对疫苗事件发生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在事件窗口期的标准化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以及疫苗事件对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发现当前南宁市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因此,统筹南宁市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南
根据美国国防部1月26日发布的主要预算决议,美国国防部计划研制一种新型常规弹道导弹,部署于攻击型潜艇上。国防部长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海军将投资一项计划,对新的弗吉尼亚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社团数量较多,发展不平衡,要保证学生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其德育功能,必须走社团品牌建设之路。学生社团品牌的建设可通过社团活动的合理定位、特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