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人群移动行为的观测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种事故和紧急事件的频繁发生,对于大量人员聚集场所,大型活动的组织,必须预先对人员的疏散方案进行充分地准备,做好各种应急的疏散预案。然而,现阶段我国关于疏散的仿真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模拟中直接套用或参考国外数据,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在生理特征、文化背景、行为习惯等方面并不尽相同,所以必然会降低模拟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其次,由于实际数据的缺乏,建筑疏散性能评估大都直接使用具有固定输入模式的软件,即在一些参数的设定上选用默认值,忽略了不同地域的人员行为特征。  有鉴于此,选取观测、演习、实验、问卷调查和模拟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为解决上述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  1.对北京市大望路和国贸地铁车站组织了客流观测试验。通过影像资料和现场调研的结合,统计出全天进出站小时人数的变化趋势:非换乘站早高峰时进站人数多,出站人数少,而晚高峰刚好相反,其它时段流量相对稳定;换乘站换乘人数多于进出站人数。针对高峰时段人员水平行走速度进行拟合分析,同时获取乘客年龄分布、携伴携行李等基本特征。  2.对北京工业大学各部门联合组织的消防疏散演习进行拍摄观测,通过分析视频,获取了紧急态下人员下行疏散的下楼梯行走速度,与国内外现有结果规律相类似,同时统计出在保证95%的置信区间下反应时间为71.4018s~78.4021s。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了现阶段学校在消防预警方面不足之处。  3.以北京工业大学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组织了不同密度、不同疏散通道下的人员上行疏散实验,并提出了“上行疲劳度”概念,定性的分析了密度、楼梯结构类型、性别及疲劳程度对速度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做了问卷调查,初步定量的说明了疲劳程度与上行距离的关系。同时对上下楼梯速度进行对比,发现人员密度较低时上行速度大于下行速度,受限运动下两者相差不大。  4.选用某地铁站为工程实例,利用国内地铁设计规范、日本避难安全检证法、美国NFPA130中的公式对该站的疏散时间进行理论计算,并与模拟软件Building EXODUS所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NFPA130的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最为接近,依据我国的设计规范得到的结果有一定的偏差。
其他文献
随着风力发电机技术的发展,风力机的单机容量从早期的几百千瓦增加到如今的5兆瓦。相应的风轮直径也从现代风力机技术发展早期的20m增加到目前的超过100m。随着风轮直径的增加
中小学校舍安全抗震加固工程近年来在我国备受关注,在抗震加固工程中,运用到的加固方法种类繁多。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法和阻尼器减震技术在抗震加固
土石混合料是由土体和岩块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殊集合料,由于散粒体既有细颗粒的土体又有大粒径的块石组合而成,因而具有不同于岩体和土体的力学特征。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因为它是由
目前,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建筑能耗问题愈加受到人们广泛重视,建筑节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针对建筑能耗降低,开发新型采暖设备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薛素铎教授提出了劲性支撑穹顶结构并已申请为专利,它是将索穹顶的下层索系(包括环索和斜索)用刚性拉杆代替而形成的新型空间结构。劲性支撑穹顶结构可以克服索穹顶施工张拉
悬臂抗滑桩是边坡加固的常用措施之一,地震是边坡及其抗滑结构失稳破坏的诱发因素,地震作用下边坡及其抗滑结构的稳定性是岩土工程中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加强边坡及其抗滑桩的地
众多震害实例表明,同一地点在相近更大震级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动变化并不显著,而在同一震级地震作用下场区范围内不同场点之间的地震动特点则可能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场地条件
水乃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水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质型缺水已经成为困扰和妨碍经济社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
土体介质是一种多尺度的复杂体系,不同尺度上有不同的结构层次和不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土体破坏往往是局部变形发展并逐渐累积的结果,传统土力学三轴试验测得的应变是土样整体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