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所流动预期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对居所流动性的反思与创新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ppc825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如日中天,房价的节节攀升影响着每一个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研究表明,人口流动与房地产市场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人口流动扩大了老百姓对房子的需求,正向推动了房价上涨;然而当房价上涨到一定的高位时却对人口流入产生抑制效应,当迁移者预期自己在某个城市无法买房定居时,就会选择不再流入该城市。也就是说,迁移者是以未来视角在看待流动这件事,致力于追求未来不流动,房子即是未来稳定的保障。然而自Oishi等学者将流动引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并将其定义为居所流动性之后,关于居所流动性的心理学研究大都在关注过去的居所流动经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其实未来的居所流动预期或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决策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研究共设计了 6个系列研究探讨居所流动经历与居所流动预期的内在联系及差异;并且探索居所流动预期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采用质性访谈法扎根于现实生活,倾听当代中国流动青年的心声,探索居所流动性的过去和未来带给个体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影响。结果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买房,个体过去的搬家次数对其当下的生活状态影响不大;而能否在工作的城市买房定居,即预期未来是否需要搬家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基于此,研究1从生活实践中提取出两种不同的居所流动:居所流动经历(过去流动)和居所流动预期(未来流动)。研究2使用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方法,以主观幸福感为依据,探索居所流动经历和居所流动预期的差异,及其起作用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居所流动经历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著,居所流动预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且知觉控制感在居所流动预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3使用覆盖范围更广,生态效度较好的全国性样本数据探索居所流动经历和居所流动预期的内在联系及差异,并将其影响力从情感层面推至行为层面。结果发现,相比居所流动经历,居所流动预期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及健康行为的预测力更强;居所流动预期在居所流动经历与主观幸福感及健康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且同研究2,知觉控制感在居所流动预期与主观幸福感及健康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居所流动预期的知觉控制感理论模型成立。研究4在前面三个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实验操纵的方式进一步探究居所流动经历和居所流动预期的因果效应。为了能更清晰地区分启动居所流动性的过去和未来,研究4共设计了两个子研究,结果发现,启动居所流动经历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但启动居所流动预期会显著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且同样是启动过去流动,但当下及未来的流动状态不同(未来流动VS.未来稳定)时,其所产生的效应呈现显著差异。研究4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说明,相比居所流动经历,居所流动预期才是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关键因素。研究5使用中介变量的双重启动范式,在实验条件下验证居所流动预期起作用的心理机制。研究5包括两个子研究,分别在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检验居所流动预期的知觉控制感模型。结果表明,相比仅启动未来流动,在启动未来流动时操纵增强个体的知觉控制感水平,会显著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增加其健康行为。这说明,知觉控制感的增强操纵有效地抵消了未来流动的消极效应,知觉控制感是居所流动预期起作用的内在心理机制。研究6使用实验操纵检验居所流动预期起作用的整体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居所流动预期会显著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减少其健康行为;知觉控制感在居所流动预期与主观幸福感及健康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资源感知在居所流动预期—知觉控制感—主观幸福感/健康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且其是通过调节居所流动预期预测知觉控制感这一路径来实现对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相比资源感知较为充足的群体,在资源感知较为匮乏的群体中,居所流动预期的预测力更强,知觉控制感的中介作用亦更显著。综上,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基于时间视角将居所流动性区辨为居所流动经历和居所流动预期,相比居所流动经历,居所流动预期具有更好的预测力,居所流动经历通过居所流动预期起作用;并且本研究探讨了居所流动预期的影响效应及其起作用的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提出居所流动预期的知觉控制感理论模型,居所流动预期通过知觉控制感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行为,资源感知在其中起调节作用。这对居所流动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及解释框架。其次,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了居所流动性对人们的情感、行为乃至社会规范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居所流动预期,这有助于解释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可以为提升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提供干预手段,为城市引进人才提供思路及依据。
其他文献
茶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约占其总量的70%至80%,具有抗氧化、抗突变、抗菌消毒等活性,并对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预防作用。本文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对八种儿茶素单体吸收、转运、代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提高儿茶素生物利用度,提高儿茶素在人体内的生物活性打下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Caco-2细胞模型的评价本实验通过测定Cac
隔膜对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安全性能等有重要的影响。以湿法和干法聚烯烃隔膜为基底,涂覆Al2O3纳米陶瓷粉末,制备两种陶瓷隔膜,并对物理特性及组装电池的电性能进行分析。以湿法和干法聚烯烃隔膜为基底的陶瓷隔膜,孔隙率分别为56.2%和46.9%,透气度分别为134.0 s/100 ml和244.3 s/100 ml,吸液率分别为3.81 mg/cm~2和2.89 mg/cm~2;组装的电池20.00
南朝梁代释慧皎的《高僧传》是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体例完整、材料翔实的佛教高僧传记集,它常被用作研究早期中国佛教发展的史料,也被视为文学作品,其文学性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其蕴含的文艺观念长期受到忽略。《高僧传》本身是一部成熟优秀的佛教传记文学作品,吸取了印度佛教传记和中国传记的写作传统,是慧皎博采众方传记写作观念的呈现;《高僧传》提出的传主选择标准,亦即是人物品评标准,也为后世僧传所认可和沿用。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和能源的日益紧迫已经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问题。相比于市场上成熟的主要依靠化石能源消耗的膜法和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利用地球上丰富的清洁可再生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和发电,既能够有效缓解淡水和能源紧缺问题,又可以加快我国尽快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为了更加高效地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和发电,本文围绕着太阳能海水淡化及发电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具体
在核酸当中已经有大量的修饰碱基被发现了,它们与常规的碱基(A,T/U,C,G)一起协同参与生物体的功能调控。其中有很多修饰碱基的功能化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了,例如DNA和RNA的甲基化修饰。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的修饰碱基它们的功能还处于探索发掘阶段,例如DNA中的脱氧尿嘧啶(d U)修饰,RNA中的N1-甲基腺苷(m~1A)修饰。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以d U和m~1A作为研究对象,为探究他们在生物体内的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模块以其大容量、高电压等级、低功率损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受到生产和封装技术、散热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条件的限制,IGBT芯片产生的热量会导致模块结温过高,进而老化甚至失效。焊料层被认为是IGBT模块封装结构中最脆弱的部位之一,其空洞和裂纹等老化状态会影响模
为了应对全球化石能源逐渐短缺和自然环境恶化的危机,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使用,能源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它是将大量分布式蓄能装置、分布式能量收集装置和各种类型的能量负荷连接起来,形成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充分有效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能源网络。其中固态变压器(SST)是电能的转换和传输的核心。除了实现电气隔离、能量传输和电压变换,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并且它可以灵活控制电压的幅值和
学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癌症已经成为疾病死因之首,是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为此,科研工作者为发展灵敏的诊断方法和高效的治疗手段付出了巨大努力。相对于蛋白,核酸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早期诊断领域展现出了更大的优势,主要是因为核酸具有自扩增,设计灵活以及稳定性好等特点,更容易通过构建通用型检测体系实现多重靶标核酸标志物的高灵敏分析。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核酸扩增策略为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核酸表达谱的微小变化提供了
可燃气体的爆炸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为了抑制爆炸传播,减小爆炸范围,把爆炸的危害程度控制到最小,掌握可燃性气体爆炸的规律、特点和抑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管道内的爆炸进行模拟,然后引入真空仓,研究真空仓在不同真空度条件下的抑爆效果。把自动抑爆技术和真空抑爆技术相结合,自主设计了一套基于Lab VIEW控制系统的新型管道式爆炸检测和真空自动抑爆装置,并详细介绍了实验装置的各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