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如日中天,房价的节节攀升影响着每一个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研究表明,人口流动与房地产市场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人口流动扩大了老百姓对房子的需求,正向推动了房价上涨;然而当房价上涨到一定的高位时却对人口流入产生抑制效应,当迁移者预期自己在某个城市无法买房定居时,就会选择不再流入该城市。也就是说,迁移者是以未来视角在看待流动这件事,致力于追求未来不流动,房子即是未来稳定的保障。然而自Oishi等学者将流动引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并将其定义为居所流动性之后,关于居所流动性的心理学研究大都在关注过去的居所流动经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其实未来的居所流动预期或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决策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研究共设计了 6个系列研究探讨居所流动经历与居所流动预期的内在联系及差异;并且探索居所流动预期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采用质性访谈法扎根于现实生活,倾听当代中国流动青年的心声,探索居所流动性的过去和未来带给个体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影响。结果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买房,个体过去的搬家次数对其当下的生活状态影响不大;而能否在工作的城市买房定居,即预期未来是否需要搬家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基于此,研究1从生活实践中提取出两种不同的居所流动:居所流动经历(过去流动)和居所流动预期(未来流动)。研究2使用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方法,以主观幸福感为依据,探索居所流动经历和居所流动预期的差异,及其起作用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居所流动经历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著,居所流动预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且知觉控制感在居所流动预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3使用覆盖范围更广,生态效度较好的全国性样本数据探索居所流动经历和居所流动预期的内在联系及差异,并将其影响力从情感层面推至行为层面。结果发现,相比居所流动经历,居所流动预期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及健康行为的预测力更强;居所流动预期在居所流动经历与主观幸福感及健康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且同研究2,知觉控制感在居所流动预期与主观幸福感及健康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居所流动预期的知觉控制感理论模型成立。研究4在前面三个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实验操纵的方式进一步探究居所流动经历和居所流动预期的因果效应。为了能更清晰地区分启动居所流动性的过去和未来,研究4共设计了两个子研究,结果发现,启动居所流动经历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但启动居所流动预期会显著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且同样是启动过去流动,但当下及未来的流动状态不同(未来流动VS.未来稳定)时,其所产生的效应呈现显著差异。研究4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说明,相比居所流动经历,居所流动预期才是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关键因素。研究5使用中介变量的双重启动范式,在实验条件下验证居所流动预期起作用的心理机制。研究5包括两个子研究,分别在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检验居所流动预期的知觉控制感模型。结果表明,相比仅启动未来流动,在启动未来流动时操纵增强个体的知觉控制感水平,会显著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增加其健康行为。这说明,知觉控制感的增强操纵有效地抵消了未来流动的消极效应,知觉控制感是居所流动预期起作用的内在心理机制。研究6使用实验操纵检验居所流动预期起作用的整体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居所流动预期会显著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减少其健康行为;知觉控制感在居所流动预期与主观幸福感及健康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资源感知在居所流动预期—知觉控制感—主观幸福感/健康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且其是通过调节居所流动预期预测知觉控制感这一路径来实现对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相比资源感知较为充足的群体,在资源感知较为匮乏的群体中,居所流动预期的预测力更强,知觉控制感的中介作用亦更显著。综上,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基于时间视角将居所流动性区辨为居所流动经历和居所流动预期,相比居所流动经历,居所流动预期具有更好的预测力,居所流动经历通过居所流动预期起作用;并且本研究探讨了居所流动预期的影响效应及其起作用的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提出居所流动预期的知觉控制感理论模型,居所流动预期通过知觉控制感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行为,资源感知在其中起调节作用。这对居所流动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及解释框架。其次,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了居所流动性对人们的情感、行为乃至社会规范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居所流动预期,这有助于解释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可以为提升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提供干预手段,为城市引进人才提供思路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