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路”与“道路”:央视瓷题材纪录片的文化隐喻研究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是一段可触摸的历史,瓷题材纪录片更是一部中华文化浓缩的影像文本。本文将瓷题材纪录片的研究放置于媒介文化的研究范畴,探究瓷路与道路之间的隐喻关系。瓷题材纪录片,表面上是对瓷史的呈现,实则是对尘封已久的瓷文化的挖掘和传播,旨在唤醒泱泱瓷国的民族记忆。这条讲述中国瓷文化在全世界传播旅程的瓷路上,汇聚了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碰撞的火花。这条瓷路已经不单单是经济交流的贸易之路,更深层的是中国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面对世界,终要走向何方的问题。是否可以借用“瓷路”来阐释对道路问题的思考?又会从中体现出对道路问题的哪些思考?基于以上研究问题,本文以我国央视大型纪录片中的瓷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运用了传播学范畴中的文本分析方法,以隐喻理论为诠释工具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本研究大致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于瓷题材纪录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对瓷的研究、瓷题材纪录片的研究、道路问题的研究以及隐喻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对瓷的演变史、对外传播史以及在纪录片中的呈现史进行梳理;其次,对道路命题追根溯源,对中国道路抉择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最后,对“瓷路”与“道路”的映射与表征关系进行阐释。第三章:对隐喻理论的发展、内涵及功能进行阐释,并尝试分析纪录片题材本身隐喻表达的先在性及纪录片创作者在作品中隐喻表达的主观企图。第四章:以隐喻理论为诠释工具,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两部具有代表意义的瓷题材纪录片《瓷路》、《china ·瓷》进行个案分析,尝试分析两部作品对于瓷路是如何呈现的,是否指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程,对以瓷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如何自处,是否有借鉴意义。第五章:提炼出瓷题材纪录片中体现的“瓷路”与“道路”的隐喻,对二者之间的隐喻归纳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其他文献
在大众传播的时代,央视春晚俨然成为一个每年每个中国人必须经历的媒介奇观,从媒介事件的视角来看,一方面春晚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春节仪式的认知和经历,另一方面,它使原
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环节是企业文化认同。本文从企业文化认同的视角,研究探讨了影响企业文化落地的动力学因素。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说明,个体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契合度、个
针对沈阳市城区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通过GMS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根据模型模拟预测结果和沈阳市城区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以达
以氢氧化钠和六水合硝酸锌为反应物,在未使用任何表面活性剂的简单反应体系中制得了玫瑰花状ZnO纳米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室温荧光光谱对产物的晶
<正>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育、体育和心理卫生领域,如今也开始更多的被应用到企业情景中。但是,仅仅研究自我效能感是不够的,团队效能感比自我效能
本文基于元素原子的电子得失,提出了炸药的氧化还原平衡。它是氧平衡的推广。给出了计算氧化还原平衡的经验公式,并列出了某些炸药的计算结果。
从服务经济迈向体验经济,各行各业都关注用户体验,基于信息化发展和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服务也不例外。文章在分析体验经济的特征及体验经济时代用户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
<正>芙蓉菊别名玉芙蓉,为灌木,原产台湾。其叶片浓密狭细,灰白色,树姿殊雅,成株呈圆形;喜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阴。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土为佳。在微型
期刊
中国转型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多重风险共生、社会自身在保障安全方面具有脆弱性、社会应对风险的思维具有极化倾向。为了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不仅要充分认
以罗隐《太平两同书》的政治哲学思想为个案的分析和研究表明,君主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中国政治哲学家正是围绕着君主这个政治核心,展开了对国家制度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