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搜集近年来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文献,并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以及聚类分析进行整理、统计,分析针灸治疗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和穴位选取的规律,明确针灸治疗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为针灸治疗昼夜节律睡眠障碍更好的在临床应用及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分析方法:以“针灸”“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等为检索词,对2000年-2020年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英文数据库PubMed中针灸治疗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经过筛选后,将获得文献的发表年份、发表机构、第一作者相关情况、来源出版物、基金项目支持情况、基金项目类型、治疗手段和选用穴位名称等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并录入到Excel 2016内,采用SPSS22.0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学分析,对选用的穴位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以及聚类分析,以明确选穴规律。结果:1.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文献57篇,分析结果显示,近20年来,针灸治疗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文献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近10年增长更为明显;文献第一作者所属机构以高校和医院为主,发文量高校43篇(75.48%)居首位、医院14篇(24.52%)次之;作者所在省份中,发文数量前三位为四川省20篇(35.07%)、吉林省6篇(10.53%)、广东省6篇(10.53%);发表文献的期刊类型以针灸及中医专业期刊为主,发文量前三的杂志为《针刺研究》2篇(7.693%)、《中华中医药杂志》2篇(7.693%)和《辽宁中医杂志》2篇(7.693%),且前2本均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第3本为科技核心期刊,另外国外期刊《Medicine》有1篇(3.846%);近10年获得基金项目支持的情况明显优于10年前,且60.00%受到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其次为省级基金项目支持,占比为28.00%;文献中使用的治疗手段以针刺(23篇,45.10%)和电针(19篇,37.26%)为主。2.选穴规律分析结果频数分析显示,文献中共出现46个穴位,包括40个十四经腧穴、5个经外奇穴及1个耳穴,穴位的总使用频次为195次,其中使用频次位于前三位的穴位为申脉穴14次(7.18%)、照海穴14次(7.18%)、三阴交穴13次(6.67%);使用频次大于等于8次的高频穴位有12个,在总频次中占比66.66%;文献中穴位使用频次最高的三个部位为下肢部(62次)、肩背腰部(54次)和头面颈部(43次),所属经脉前三位为足太阳膀胱经(66次)、督脉(28次)和足少阴肾经(18次);文献中共使用到38个特定穴(189次),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为背俞穴(48次)、八脉交会穴(40次)、五输穴(35次);10个五输穴(35次)按照使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输穴(16次)、合穴(15次)、荥穴(2次)、经穴(1次)、井穴(1次)。因子分析显示,12个频次大于等于8次的高频穴位中可提取5个公因子,能够解释83.100%的总方差,各因子对应的穴位分别是:因子F1-神门穴、四神聪穴、三阴交穴,因子F2-心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因子F3-申脉穴、照海穴,因子F4-足三里穴、内关穴,因子F5-肝俞穴、百会穴。聚类分析显示,12个频高频穴位可分为5类,对应的穴位分别是:类1包括申脉穴、照海穴,类2包括三阴交穴、神门穴、四神聪穴,类3包括肝俞穴,类4包括肾俞穴、心俞穴、脾俞穴,类5包括内关穴、足三里穴、百会穴;其中,类2的典型变量是三阴交穴、类4的典型变量是肾俞穴、类5的典型变量是内关穴。描述聚类分析描述的穴位聚集情况与因子分析的匹配率为60.000%。结论:1.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且多个省份均有分布,针灸治疗昼夜节律睡眠障碍相关研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且近十年增长迅速,研究质量一般,但得到的关注度有所升高,且开始向国外发展。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尚可,针灸在治疗昼夜节律睡眠障碍方面有多种手段,常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2.针灸治疗昼夜节律睡眠障碍以循经为主,多以局部取穴对症治疗为主。①用穴主要集中在下肢部,频次最高前三个穴位为:申脉穴(14次)、照海穴(14次)、三阴交穴(13次),均属于交会穴;②循经取穴首选足太阳膀胱经;③特定穴多用背俞穴、五输穴,背俞穴中心俞穴-脾俞穴-肾俞穴这一穴对使用频率较高,五输穴中多使用输穴;④申脉穴-照海穴配合使用,体现了“远端取穴”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中医特点;神门穴-四神聪穴-三阴交穴配合使用,体现了针灸治疗失眠的精、气和神“三才”配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