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书法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共识,认为在中国书法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无外乎有着两种倾向与脉络,即尊尚法帖墨迹的“帖学系统”和推崇碑版刻石的“碑学系统”。前者以钟张二王为旨归,又在宋代刻帖的风气下发扬光大;后者则以秦汉魏晋钟鼎文字为依托,并假清代金石书法家之手卷起风浪。两者如双峰并峙,统治着千年来的中国书坛,即便偶有一些书法家出格创新,也终究难逃“帖学”与“碑学”筑起的高墙巨篱。好在近年来,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近现代“画家书法”的热潮,使人感到一缕于碑帖书法外的清新之气。之所以有这样的热潮,皆因部分的画家“以画入书”的实践,创造出了与传统碑帖书法迥异的情趣。只是笔者以为“画家书法”是无法准确涵盖这一群体的书法特色乃至他们的历史价值的,故而以“画学书法”之名取代定义模糊粗泛的“画家书法。”所谓“画学书法”,即是将绘画中的笔墨观念和造型技巧等渗透到书法的创作中,有别于传统“书家书法”的概念,又与学者熟知的“画家书法”在源流上和“以画入书”的深入程度上迥然有别。同时,“画学书法”并不颠覆传统书法的守则,甚至对于艺术家的绘画水平也有着不同一般的要求。总体而言,“画学书法”的理念早在宋代就由苏轼、米芾等人倡导过,但仅仅是理念的先行一步,直到明末清初和清中期才于实践中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并在20世纪达到其峰巅。笔者以为20世纪“画学书法”的成就已然在“碑学书法”与“帖学书法”之外开辟出了独特的“画学体系”,堪称书法视觉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故而本文在分析“画学书法”形成的动因,阐述其形态特征、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的同时,还要讨论它和“帖学书法”、“碑学书法”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它是如何在学习和融合碑帖的过程中走出自己的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