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一员健将,王统照以其独特的小说风格为新文学的文坛带来清新的空气。本文试图从王统照早期小说的文本形式研究入手入手,把形式主义和历史文化背景研究结合起来,论述王统照早期小说在叙事学上独特的历史贡献,从而揭示王统照早期小说在文坛上的历史地位。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王统照早期小说的叙事时间。王统照早期小说现在、过去、未来时间相融合,时间自由出入于叙述主体的过去与现在的生命体验中。小说叙事时间的跳跃性与小说的叙事节奏快慢是息息相关的,王统照早期小说通过控制叙事时间来达到放慢叙事节奏目的,以此表达感伤之情。郁达夫和王统照的早期小说都属于叙事节奏比较慢的作家,通过对两位作家关于叙事时间处理的比较,发现王统照早期小说叙事时间的处理上更接近意识流的手法,其小说风格更具现代性。第二部分考察了王统照早期小说的叙事视角。王统照早期小说的叙事视角并不统一,即王统照的小说并不固定于一种视角,经常是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下又出现了一个第一人称“我”,把叙事视角由外聚焦转为内聚焦。由于内聚焦视角的普遍使用,叙述者的语言处处都有情绪的痕迹,增强了作品的主观色彩。在叙事视角流变上,王统照和叶圣陶的早期作品有共同之处,但是对比二人在叙事视角的处理后发现,王统照的内聚焦手法在文本中形成了几种内在的声音,这些声音之间可以彼此对话,类似于托斯陀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对话现象。第三部分考察了王统照早期小说的叙事结构。王统照早期小说在结构上呈现出“意在笔先”的特征,而叙述学上的解读则是小说叙事的横截面特征,王统照的早期小说分解开来可以发现里面表达的是一种呈现“对话”状态的叙事,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解读王统照早期小说的结构在叙事学上的特色,是最合适的。冰心的早期小说在叙述结构上和王统照一样,都是横截面的结构特征,但是王统照早期小说的“对话性”明显,表达内心矛盾挣扎后的抉择。第四部分结合上面三部分的论述,总结了王统照早期小说在艺术探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此更加明确王统照的小说叙事特征和其在文学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