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体内5-(4-苯氧丁氧基)补骨脂素药代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6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v1.3钾通道分布于T淋巴细胞,其表达在活化的CCR7-效应记忆T细胞上可持续增加。由于选择性抑制T细胞,因此认为Kv1.3钾通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靶点。PAP-1(5-(4-苯氧丁氧基)补骨脂素)是强效选择性小分子Kv1.3钾通道阻断剂,目前正进行银屑病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本文进行了系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来揭示PAP-1在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PAP-1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首先,我们进行口服、静脉注射和皮肤给药的大鼠药物动力学研究。三种给药途径的药代参数均呈明显性别差异,雌性大鼠的血药浓度显著高于雄性大鼠。口服给药大鼠PAP-1的体内过程为非线性药代动力学,可能与载体的转运或酶的转化有关。大鼠静脉注射PAP-1,血浆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呈指数函数变化,符合二室模型。口服PAP-1(5 mg/kg)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雄性大鼠9.5%,雌性大鼠12.4%。相对于口服给药,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皮肤给药(15 mg/kg)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1.5%和11.3%。   本文采用大鼠在体小肠灌流实验测定肠循环液中消失的PAP-1量来评价PAP-1的小肠吸收。结果提示PAP-1在大鼠的小肠有较好的吸收(雌雄大鼠4 h吸收百分率分别为60%和61%),吸收过程为一级动力学,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且雌雄大鼠的小肠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性差异。大鼠灌胃给药后,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的PAP-1血药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雄性大鼠PAP-1的肝脏清除率高于雌性大鼠,导致体循环的PAP-1浓度明显低于雌性大鼠。   大鼠灌胃给药PAP-1后,药物广泛分布于大鼠体内各组织。雌性大鼠灌胃给药后各组织中PAP-1浓度均显著高于雄性大鼠,这与药动学结果相一致。组织分布研究提示肝脏是PAP-1的主要代谢器官,PAP-1可以通过大鼠血脑屏障。卵巢组织中PAP-1含量维持在高水平,其对卵巢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大鼠的排泄实验提示PAP-1不经肾脏排泄。大鼠胆汁PAP-1的累积排泄量在0-36 h内随时间呈近似于线性增加,其排泄速率也相对稳定,提示肝脏排泄PAP-1是一个限速过程,可能是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胆汁和粪便的累积排泄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数很低(<3%),表明PAP-1以原型药物形式排泄的量很低,大鼠体内主要应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泄。   PAP-1吸收、分布和排泄实验提示PAP-1可能在大鼠体内被广泛代谢。本文应用SPE和HPLC方法,从胆汁样品中分离纯化到5个主要Ⅰ相代谢产物。经LCMS-IT-TOF及1H-NMR分析,其结构分别为5-羟丁酸补骨脂素(5-(oxybutyric-acid)psoralen,M1),5-[4-(4-羟丁氧基)]补骨脂素(5-[4-(4-hydroxybutoxy)]psoralen,M2),5-[4-(4-羟基苯氧基)丁氧基]补骨脂素(5-[4-(4-hydroxyphenoxy)butoxy]psoralen,M3),5-[4-(3-羟基苯氧基)丁氧基]补骨脂素(5-[4-(3-hydroxyphenoxy)butoxy]psoralen,M4)和8-羟基-5-(4-苯氧丁氧基)补骨脂素(8-hydroxyl-5-(4-phenoxybutoxy)psoralen,M5),M1文献中曾报导做为反应中间体,其它4个化合物没有报导。O-脱烷基代谢产物M1没有任何活性,M2仅有微弱的阻断活性;羟基化代谢产物M3,M4和M5可逆性的强力抑制Kv1.3通道,其EC50S分别为6.5 nM,139 nM和159 nM。羟基化反应和O-脱烷基反应是PAP-1的主要代谢途径,而O-脱烷基反应是导致Kv1.3阻断作用失活的主要原因。   PAP-1与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可检测到PAP-1及其5个代谢产物,与胆汁样品的分析结果相符。此研究表明PAP-1的代谢是NADPH依赖性酶促反应。CYP1A1/2抑制剂α-萘黄酮和CYP3A抑制剂酮康唑显著抑制M1和M2的形成,提示CYP1A1/2和CYP3A介导了PAP-1的O-脱烷基反应。此外,α-萘黄酮和酮康唑可抑制PAP-1的单羟基化代谢物形成,而CYP2D6抑制剂奎尼丁,CYP2E抑制剂diethyldithiocarbamate和CYP2C9的抑制剂sulphaphenazol并不影响影响PAP-1的O-脱烷基或羟基化。这些结果表明,CYP1A1/2和CYP3A是参与PAP-1代谢的主要CYP450酶,催化的反应为芳香基O-脱烷基和羟基化。   肝微粒体中PAP-1的代谢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和雌性大鼠微粒体孵育实验表明PAP-1在雄性大鼠肝微粒体内的代谢能力强于雌性大鼠,雄性大鼠代谢产物的生成量显著高于雌性大鼠。实验中发现PAP-1可对雌雄大鼠肝药酶产生较强的诱导作用,多次给药后的雌雄大鼠肝微粒体对PAP-1的代谢显著增强。这说明代谢因素是导致PAP-1药代动力学差异的原因。   在Ⅰ相代谢研究基础上,采用HPLC-UV,离子阱质谱以及酶解和酶促合成,快速鉴定出大鼠体内的4个Ⅱ相代谢产物M1-G,M3-G,M4-G和M5-G,均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口服给药后,大鼠的胆汁中可检测到M1-M5等5个Ⅰ相代谢产物和M1-G,M3-G,M4-G,M5-G等4个Ⅱ相代谢产物,尿液中可检测到M1和M1-G,膜系膜静脉和腹主动脉血液可检测到M1,粪便中可检测到M1-M5。胆汁样品与粪便匀浆孵育表明胆汁中的Ⅱ相代谢产物在肠道内发生水解重新生成Ⅰ相代谢产物。M1与肾微粒体及UDPGA共同孵育可生成Ⅱ相代谢产物M1-G,提示尿液中的M1-G来源于肾脏代谢。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推测PAP-1的体内代谢途径:PAP-1口服后由肠道吸收进入肝脏,进行Ⅰ相和Ⅱ相代谢反应,产生M1-M55个Ⅰ相代谢产物和M1-G,M3-G,M4-G和M5-G4个Ⅱ相代谢产物,随胆汁排入肠道,Ⅱ相代谢物在肠道内水解重新生成Ⅰ相代谢产物,肠道内的M1主要经重吸收进入血液,M2-M5直接随粪便排出体外。肝脏代谢产生的M1以及重吸收的M1主要从肾脏排泄,其中部分M1经肾脏代谢形成M1-G随尿液排泄。   本研究表明PAP-1生物利用度较低是由于PAP-1在肝脏进行普遍代谢。CYP1A1/2和CYP3A介导的芳香基O-脱烷基和羟基化是大鼠体内PAP-1的主要代谢途径。本研究结果为PAP-1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现如今,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一环,已经在高校内部广泛开展。学生评教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师德修养等。因此,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是学生评教所必然涉及的两个群体,师生关系对学生评教各个环节的直接、重要影响不言自明。然而,在教育实践领域,师生关系往往会产生偏差和畸变,对学生评教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师生双方的观念和行为归根到底都受到理性的制约,因此,对师生关系本身及其对其他教育环节影响
《焊接方法及应用》是材料制造与控制体系中的一门基本学科。虽然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但其对相关课程《材料特种焊接技术》等有理论支撑作用,传统授课形式主要是单一的教师讲授,虽然便于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但易造成诸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兴趣不浓厚,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笔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加现代模拟技术成果展示,并邀请相关企业的工程师、设计师等亲身讲解实
摘 要: 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应用型技能的人才是高职高专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实践教学自被提出以来,已经在各高职院校中推广并普及。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应用技能培养主要体现在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上,电算化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面临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 培养模式 应用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面企业第一人力需要的教育,肩负培养企业最急需人才的重任,而会计人才市场对基
目的:观察赤雹根乙醇提取物(ethanolic extract of the root ofThladiantha Dubia Bunge,EERTD)的抗炎活性,并对其抗炎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其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学位
她们作恶的方式,与直接的身体暴力相比,已属“温和委婉”.可那些细微的暴力,同样在我心头留下了沉重的烙印.rn我的作业被撕碎后扔进了垃圾桶;英语课上,她们会嘲笑并模仿我不
期刊
WilliamR .Downs,III,knownasDongWeilintomanyfriends,diedarelativelyyoungman (1 950~ 2 0 0 2 )attheheightofhiscareerinpaleontology .HiscareerbeganattheMuseumofNor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