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苯在包气带的运移规律及污防控制初探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yi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地下水有机污染问题已成为地下水科学的研究热点,并受到广泛关注,包气带是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必经通道,因此也越来越重视包气带的有机污染问题。与无机污染物不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有着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易挥发等特点,其迁移转化和赋存形式受本身性质以及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修复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包气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迁移理论的基础上,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非饱和带溶质迁移转化规律试验研究”为依托,以均质细砂以及含有壤土夹层的均质细砂土柱中苯的迁移为研究主线,结合室内土柱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通过实验从空间和时间上来研究苯在非饱和带中的运移规律,以期为地下水污染后的修复技术精度提供依据。基于两个不同剖面构型的土柱试验,通过溴离子示踪试验和苯的淋滤及穿透实验,较系统全面的分析了定流量条件下苯在非饱和带中的迁移规律。通过分析水分入渗特性、基质势随入渗时间的变化规律、苯在不同构型土柱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苯的迁移与溴离子迁移的关系研究,取得了如下结论:1.饱和导水率测定试验中,分别通过定水头和变水头法测细砂的饱和导水率为11.5m/d,粉质壤土的饱和导水率为7.957╳10-3 m/d;通过压力膜板法测定了两种土样的脱湿曲线,采用VGM模型,通过MATLAB软件拟合出4个参数值。2.溴离子等温吸附试验得出细砂及粉质壤土对不同浓度溴离子中的吸附,通过Freundlich吸附模型拟合,得出细砂:K=1.7902,粉质壤土:K=1.7754,指数n<1,说明随着Br-量的增加并未引起其吸附量的增加,说明对Br-的吸附程度不会因土样中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3.从苯吸附动力学曲线:细砂对特征污染物的吸附平衡时间较粉质壤土长,细砂的吸附平衡时间约25h,粉质壤土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8h,且粉质壤土的吸附量较细砂大约为10mg/Kg。4.苯的等温吸附实验:采用Henry模型对土样吸附能力进行分析,细砂和粉质壤土对苯的吸附规律以线性吸附为主,分配系数粉>砂,即苯在粉质壤土中的吸附能力大于粉砂,黏粒含量越高吸附量越大,砂粒含量越高,污染物的迁移性越强。5.溴离子浓度对苯吸附影响实验:当溴离子浓度较高时,介质对苯的吸附量有微量下降,但是总体来看,溴离子的浓度对苯吸附的影响只是微量的。6.均质砂土湿润锋推进距离随时间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而砂夹壤结构,湿润锋在上层土中运移时,湿润锋推进过程与均质砂土相同,进入分层界面后湿润锋推进速度减弱,分层界面处存在一定的减渗作用。7.砂土中加入层状壤土可以显著改变穿透曲线的形状,初始穿透时间增大,曲线斜率变小,黏粒含量的增加使得溴离子以及苯在土壤中的穿透过程严重受阻。黏粒含量越多,水分及溶质在土体中的运移速度越缓慢,土壤对溶质的阻滞作用相对越强。8.对于地下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工程修复,可以有效结合室内吸附试验、土柱渗流实验、以及研究区水文地质调查来有效控制污染物进一步污染地下水,并对后期污染物的修复提出时效建议。
其他文献
通过对影响天然气流量测量准确度因素和用标准孔板测量天然气流量不确定度估算值变化范围,以成套标准孔板流出系数C实际标定的分析,反映出目前所用标准孔板节流装置并不标准,致使
岁末年初,各项检查多如牛毛,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按照教育局下达的检查文件要求准备迎检档案。从档案的种类来看,党建工作、教学管理、安全保障、后勤服务、财务审计等方面的档
期刊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网络和四旋翼平台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原理、设计和实现。选用嵌入式开发环境分别完成了四旋翼飞行平台和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采用GPS模块完成定位,
作为打击窃电行为的供电企业与被打击的窃电户,利益已成为两者"矛盾"的触发点。窃电行为不仅影响用户正常用电,给供电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严重扰乱正常供电秩序,给电力系统
东北农村地区冬天采暖消耗能源较大,为节能减排,设计一种光伏发电加热策略。该策略利用太阳能供电给远红外加热装置来满足农户的供暖要求,采用扰动占空比的方法控制降压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