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Vitis spp.)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植物之一,葡萄及相关产业是世界和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 (Berk et Curtis) Ber. et de Toni]引起的葡萄霜霉病是危害葡萄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一旦流行,损失巨大,严重制约了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Rouxel等(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葡萄霜霉病菌存在明显的寄主专化性现象,其种下可能有4种专化型。而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发现有关葡萄霜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报道。本研究拟以采自中国不同葡萄品种上的霜霉病菌作为研究对象,综合系统发育分析与致病力及孢子囊形态差异分析方法,揭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情况,为葡萄育种、病害预测和田间防控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葡萄霜霉病菌的群体学分析基于采自中国5种葡萄品种上的224份霜霉病菌的ITS1,28S, actin和tubulin四个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采自中国的葡萄霜霉病菌种群与Rouxel等(2013)报道的P. viticola f. sp. aestivalis专化型亲缘关系紧密,但在种下水平又与之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中国葡萄霜霉病菌群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样性,但与相应的寄主之间未发现内在相关性。2.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力分析致病力接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来源的菌株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同一品种来源病原菌群体内菌株致病力比较结果表明:红地球、巨峰群体内的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而赤霞珠、山葡萄、刺葡萄群体内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不同寄主来源病原菌群体之间的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欧美杂交种巨峰群体和欧亚种红地球群体的菌株致病力较强,东方种群刺葡萄群体的菌株致病力较低,而山葡萄群体的菌株几乎完全丧失对奥迪亚无核叶片的致病性;将来自欧亚种红地球的菌株分别接种红地球、刺葡萄及山葡萄叶片,其能较好的侵染红地球及刺葡萄,完全不能侵染山葡萄。3.孢子囊大小的比较不同品种来源的霜霉病菌孢子囊大小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病原菌孢子囊大小具有显著差异。对于同一品种来源的霜霉病菌群体内菌株的孢子囊来说,除巨峰群体内菌株的孢子囊长度、山葡萄和刺葡萄群体内菌株的孢子囊宽度无显著差异之外,其他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品种来源的霜霉病菌群体之间的孢子囊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刺葡萄来源的病原菌的孢子囊显著大于其他品种,而山葡萄来源的菌株的孢子囊显著小于其他品种,红地球、巨峰来源的病原菌孢子囊大小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了不同寄主来源的霜霉菌在孢子囊形态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