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传统中国画“笔墨程式”的生发历程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其在各时期不同的成因、特征及作用,阐释其独特的观物、造形方式及审美倾向。意在厘清“笔墨程式”这一传统原有的面貌及蕴含的“生长性”特质,对专业界曾有的认知误区做出客观分析,亦为我们的习画之路扫清障碍。文章前三章为“笔墨程式”由萌芽、生发到成熟的历程。究其成因,有绘画本体发展的需求,亦有中国传统哲思、文化艺术对之的影响。其中时空合一、主客圆融的观物方式和态度的演变,一直贯穿并推动依赖客观自然为基点的空间性“造形程式”转向以主观阐释为基点的时间性“笔墨程式”。其作用由解决主客矛盾的“工具”发展为绘画重要的“目的”,使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逐渐彰显。对其的认知亦经历了由具体之“法”上升至抽象之“理”的漫长深化,这其中石涛“神遇”与“迹化”的观物方式和物化过程,可视为笔墨程式创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最有效的方式。第四章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分析成熟的“笔墨程式”在近现代遭遇的矛盾和冲击,“成也程式,败也程式”,除去新时期艺术原则转变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时空模式的变异,使得人们对笔墨程式的时间和空间特质的认知出现不可避免的割裂或抽离。第五章“瑕不掩瑜”之程式及当下意义:指出西方艺术中亦有与中国传统异曲同工的时空之思、物我之辨,进而探究传统时空观在当下的整合性及优势,复归笔墨程式在新的语境下应有的认知,并通过“临摹”以期在绘画实践中继承其生生不息的创生机制。纵观历史,笔墨程式是中国画极为重要的表达特征,即使在中西方文化冲撞最剧烈时,在坚守者的努力下亦有逆流的长势,但学界长期以来对此缺少重视和研究。因此,在传统略有复兴迹象的当下,立足本土文化,对笔墨程式做完整的认知和解读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笔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