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发展性计算障碍这一概念提出以来,该领域受到大量研究者的积极关注。目前我国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发病率约为6%。截止到现在,有关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大量研究者认为发展性计算障碍是指那些具有正常智力水平且处于适宜的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在同类群体中数学能力较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教学大纲要求,且这种成绩低下与家庭社会、生长发育等原因不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该研究拟选取同一批样本同时施测能够反映一般认知能力以及数量加工能力的多项任务来探究计算障碍的成因及其亚类型。据我们所知,这在国内目前来说是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探究计算障碍的成因。有关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成因缺陷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领域一般以及领域特殊两大领域。领域一般缺陷假说认为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比如、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存在不足。领域特殊缺陷假说认为障碍儿童主要是基本数量加工方面相比于正常儿童较差。领域特殊缺陷代表性假说主要有以下四种:物体追踪系统缺陷假说、近似数量系统缺陷假说、数量编码缺陷假说以及语义提取缺陷假说。在重庆8所小学1600名二三年级学生中经过两步筛选法得到168名被试样本。其中女学生有80名,被试样本被分为两组,发展性计算障碍组80人,正常发展组88人。所有的儿童要接受瑞文智力测验以及韦氏智力测验中的积木词汇测验,同时使用语文数学标准成就测验来测量其语文数学成就。按照一定标准选取出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和正常发展组儿童。最后参照任课老师的评定确定最终的研究对象。研究一主要是探讨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成因缺陷。被试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19种反映各种核心缺陷假说的实验任务。实验任务主要包括:快速命名任务、注意能力任务、图形建构任务、心理旋转任务、工作记忆广度任务、执行功能任务、推理任务、数字线任务、非符号比较任务、手指感知任务、感数任务以及数量比较任务。这些任务分为纸质任务以及电脑施测任务。收集受试者的正确率或反应时等。结果发现障碍儿童主要在以下任务上表现差于正常儿童:注意划消任务、图形序列任务、三段论推理任务、计算广度任务、非符号比较任务、数字线任务以及数字转换任务。研究二主要是探讨发展性计算障碍的亚类型。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选择出除了转换任务以外的六种计算障碍儿童表现差于正常儿童的任务,并且以62名数据完整的计算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来进行聚类分析。之所以没有选择转换任务是因为该任务的正确率障碍儿童要差于正常儿童,但是反应时却好于正常儿童,研究认为正常组儿童为了提高准确率花费更多地时间,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之间进行了权衡。采用的聚类分析方法有三种分别为:平均数联结法、离差平方和法以及最长距离法。最终将计算障碍儿童分为4种不同的亚类型:轻微缺陷组、传递推理缺陷组、ANS-计算广度-注意-传递推理缺陷组以及全缺陷组。研究发现如下两点主要结论:(1)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存在领域特殊以及领域一般的缺陷。其中领域特殊缺陷主要集中在近似数量系统缺陷,而一般认知能力缺陷主要集中在工作记忆、推理能力以及注意能力等。(2)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属于异质群体,具有多种不同亚类型。不同亚类型的缺陷成因不同。并且大多数发展性计算障碍亚类型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缺陷,而是具有多种缺陷。同时不同亚类型的多种缺陷之间也会存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