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陆上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草原地上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是草原生产力大小最主要的指标,决定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二者也是描述草原生态系统健康以及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参数,在区域生态系统研究、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重要的防风固沙区,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对呼伦贝尔草原地上生物量及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野外样地实测数据与遥感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建立植被覆盖度和草原地上生物量预测光谱模型,研究分析整个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覆盖度与地上生物量的时空格局动态,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结果。呼伦贝尔草原在2000-2010年间草地主要转变为未利用地(沙地)、建设用地和耕地,转变面积分别为2841.12km2、170.02km2及892.71km2。(2)光谱模型构建研究结果。本文利用2009-2012年野外试验数据与遥感数据,采用统计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植被覆盖度光谱模型和草原地上生物量光谱模型,同时经过精度验证表明植被覆盖度与地上生物量的实测值和预测值之间相关性较好,模型标准误差较低,说明使用这种方法构建植被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是可行的。(3)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第一,根据植被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研究区2000-2014年的Modis遥感数据,计算得到的2000--2014年像元尺度植被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分布格局;第二,利用样带分析法,研究发现植被覆盖度与地上生物量的分布东西差异明显,南北差异不显著,南北向分布更多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4)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变化格局。2006-2010年较2000-2005年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有所降低,到2011-2014年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得到很好地恢复,各等级植被覆盖度在三个阶段变化各不相同,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极高覆盖度、高覆盖度面积的变化;2000-2014年像元尺度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大部分区域呈现增长趋势;2000-2014年植被覆盖度占研究区77.33%的像元呈现增加趋势,占研究区22.67%的像元呈现降低趋势;地上生物量占研究区77.64%的像元呈现增加趋势,占研究区22.36%的像元呈现降低趋势,降低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中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