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转位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及动脉调转手术中期临床疗效的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owen25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大动脉转位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研究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与单纯室间隔缺损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差异。方法:24例平均肺动脉压力大于30mmHg的患者,其中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1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14例。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取右侧中叶肺组织。标本经HE及弹力纤维染色,评估肺血管病变程度。ELISA检测标本中eNOS、iNOS、ET-1、ET-AR、ET-BR、MMP-2、MMP-9及TIMP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室缺大小、术前肺动脉压力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血红蛋白浓度、主动脉及肺动脉内氧饱和度及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值差异明显,p<0.05。两组肺标本Heath-Edwards分级在0—Ⅱ级,ELISA检测发现大动脉转位组的eNOS及MMP-2表达明显低于单纯室缺组,大动脉转位组与单纯室缺组eNOS分别为:280.13±101.92ng/mg及488.41±249.6ng/mg,p<0.05:MMP-2分别为31.68±15.36ng/mg及69.28±49.12ng/mg,p<0.05。两组iNOS、ET-1、ET-AR、ET-BR、MMP-9及TIMP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氧化氮(NOS)系统、内皮素(ET)系统及金属蛋白酶(MMP/TIMP)系统的失衡参与TGA合并VSD患者的肺高压形成过程,相对于单纯VSD患者,TGA合并VSD患者的MMP2和eNOS表达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肺动脉高压的进展及其肺血管病变的可逆性程度,这种改变可能与肺动脉内血氧饱和度异常增高有关。第二部分动脉调转手术中期疗效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观察单中心大动脉调转手术(ASO)的中期结果,分析其中期存活率、主动脉瓣反流及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169例实施动脉调转术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11.71±26.3月。所有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为室间隔完整型TGA,(n=56),Ⅱ组为室间隔缺损型TGA,(n=113)。随访存活的15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7.66±14.6月,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全组住院死亡19例(11.24%),Ⅰ、Ⅱ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SO术后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大于6个月;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为:合并室间隔缺损、年龄大于6个月、术后新主动脉瓣Z值>1;术后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小于1月,采用补片成型肺动脉。结论:ASO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能获得良好的中期结果。TGA患儿应该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年龄大于6个月是中期死亡及主动脉瓣反流的重要危险因素;新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远端不匹配是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肺动脉成型材料无生长特性的矛盾是导致术后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结合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技术,以《测绘工程》期刊1996-2015年间发表的论文为数据源,进行关键词、摘要的统计分析,并将统计结果以统计图表和地图的形式展现,直观地反映工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生产将逐渐代替人工生产,并在人类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AT89C51单片机使小车具有自动按规定路线前进并检测前进路线是否存在障碍的功
高等教育公平与否是价值判断。高等教育公平表面上是管理问题,本质上是人公平感的阈限问题,这也是评估域理论本真的思想。评估域视角高等教育公平存在多种逻辑关系,目前比较
<正> 想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很多。比如怎样讲课文,怎样批改作文,怎样消灭错别字,怎样教文言文等等,都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不打算在
【正】碳纳米管是1991年被发现的一种碳结构,它是由若干层碳原子卷曲而成的笼状"纤维",内部中空。可以看作是由石墨烯片层卷曲而成,因此按照石墨烯片的层数可分为单壁碳纳米
纵观当前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笔者以为各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少数单位的安全形势并不乐观,有些单位虽然未发生各类事故,但是事故隐患还是令人担忧,分析其中的原因,一个重要方面
目的:幼年动物具有很强的颅骨缺损自行修复能力,当动物进入成年后这种能力很快消失。既往文献报道硬脑膜在颅骨再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幼年大鼠硬脑膜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