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组部计划从2008年到2012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每年根据各省区市的行政村数量分配选聘名额。这一举措一方面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为农村传播了新知识新思想,推广了新技术新方法,并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农村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但从实践的结果看来,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例如许多到农村的大学生所学专业理论与岗位实际脱节,专业能力得不到施展;部分大学生村官中出现不熟悉村情民意、进入状态慢、水土不服、人心思走等现象;再加上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体系尚不健全,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的方法技能和实践培训等。以上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阻碍大学生村官群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向前推进以及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稳步实施。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在强调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影响大学生村官的素质提高的因素,并探讨了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的具体途径。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国大学生村官出现背景及意义。首先阐述了大学生村官的出现背景及发展历程,然后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措施实施的积极意义;第二部分:大学生村官素质的内涵。首先说明素质的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素质的表述,然后在总结素质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具体素质。第三部分:当前大学生村官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主要说明了大学生村官素质的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村官素质提高的具体因素;第四部分: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的对策。本部分从国家政策和管理机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大学生村官自身四个方面论述了提升大学生村官素质的途径。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素质现状以及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做了重点阐述,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个创新之处在于本文对于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只有大学生村官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