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有氧运动是指氧气充足,能够满足机体需氧量时,主要指糖和脂肪代谢供能的运动。1600m跑属于西方式的“简单的”有氧运动方式,可促进神经新生;“复杂的”心智运动(mindful exercise)方式普拉提,理应能够通过强化与拓展神经网络,让新生神经元投入使用而得以存活。普拉提(Pilates)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涵的运动,注重的是情境、冥想,注重体育锻炼与生命哲学的完美结合,在东方的瑜伽、太极与西方古罗马、希腊的传统养生术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姿势练习将呼吸、冥想、柔韧和平衡有机结合,目的是来加强人体核心肌肉、提高柔韧性、改善不良体态、均衡雕塑形体、缓解压力。通过身体的练习达到一种境界[36]。习练普拉提或许也能起到环境优化的刺激,因为大脑中负责执行梦想、计划和创造机能的脑区域也是支配运动的那部分区域。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人对给予的特定刺激(事件),大脑对其进行认知加工(如注意、记忆、思维)时,通过平均叠加的方法记录从头皮表面检测到的大脑电位,它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被认为是“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它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现主要用于研究人类大脑的认知活动[5、6]。研究目的:本论文通过纵向研究的方法评价了“1600m跑+普拉提”这种运动组合对脑功能的影响作用,并与“1600m+1600m跑”组合进行了比较,探讨两种组合方式哪一种更优化。研究对象:通过网络宣传、同学介绍以及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田径场现场招募等方式随机招募山东师范大学非体育系学生作为受试者,询问其病史和健康状况,让其认真回答PARQ&YOU问卷。筛选没有神经疾患史、心理疾患史及心血管系统疾患史、没有服用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听力正常、能够胜任本实验者共35人。然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氧运动(1600米)加普拉提组(n=20),和对照组“1600m+1600m跑”组(n=15)。在实验过程中不进行任何相关锻炼,按原作息规律生活。运动处方:(1)运动方式:实验组为1600米有氧运动加普拉提组合锻炼,对照组为1600米加1600米有氧运动跑。(2)运动频率:每周三次,每次约四十分钟,两运动之间时间间隔为10min。(3)运动周期:为期6周,一共18次。(4)运动强度:运动结束后的RPE(主观用力感觉表)指标都为13 Somewhat hard(有点累)。(5)注意事项:要求受试者尽量穿运动服或者宽松的服装,尽量穿运动鞋或者较为舒适的鞋子。每次运动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测试方法:采用德国Brain Products GmbH Stockdorfer StraBe 54D-81475 Munich生产的Brain Vision Analyzer,采用改良版的Flanker冲突任务范式,记录受试者ERP各指标。通过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小波分析,探讨两种组合方式ERP特征变化。分析方法:采用SPSS15.0for windows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对数据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差异采用P﹤0.05表示,极显著性差异采用P﹤0.01表示,结果以X SD表示。研究结果:(1)实验组训练四周前后反应操作正确率比较时P>0.05,显示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训练四周前后反应正确率相比P<0.01,显示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周后反应操作正确率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四周前后比较,正确反应时P>0.05,均显示无显著性差异。(2)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六周前后相比反应正确率P>0.05,正确反应时P>0.05,均显示无差异显著性。(3)实验组与对照组停止训练恢复两周后与训练六周后相比,反应时正确率P>0.05,正确反应时P>0.05,均显示无显著性差异。(4)六周训练前后P300潜伏期比较显示,对照组只有在S1刺激范式下OZ点的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而实验组的有显著性差异的电极点数显著增多;虽不同导联(对应的不同脑区)的表现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点六周训练后P300潜伏期显著性缩短。(5)两组中波幅的改变呈现一定的差异,其中对照组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少,且六周训练后测较前测相比P300波幅均增大(P<0.05),而实验组的影响广泛,且P300波幅均为减少(P<0.05)。并发现实验组停训两周后有些电极点的P300波幅会显著增加。结论:两组中经过六周的训练,与运动前测值比较并未发现行为学指标的显著性改变。六周的“1600m跑+普拉提”锻炼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有显著性差异的头皮电极点数明显多于“1600m+1600m跑”组。六周普拉提训练使大多数电极点的P300潜伏期显著性缩短,P300波幅显著性降低。建议:今后研究中可适当扩增样本量,延长运动干预时限,以便对该问题做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