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金融业的改革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2004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新一轮改革。这一轮改革的重点是对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通过对其进行不良资产的剥离,注资等一系列手段进行财务重组,使其成为健康的银行,并引入战略投资者,在海外上市。这其中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改革中最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这一轮银行改革成败的关键。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的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二.本文的结构全文总共分为5章,其逻辑框架和内容如下:第一章公司治理理论介绍本章主要介绍了公司治理理论的两大流派――“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两大理论模式。在介绍“股东至上理论”时从主观风险偏好差异说﹑抵押功能差异说﹑团队可监督性差异说﹑资产专用性和不完全契约﹑讨价还价能力差异说等5种主流企业理论出发,详细介绍了股东至上主义治理的理论基础。然后就股东至上企业理论下的公司治理内涵和治理目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章的第二部分则先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背景出发,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如何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接着指出20世纪60年代奉行“股东至上主义”思想的英美等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并从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管理﹑人力资本的崛起等方面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现实背景。接着指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治理内涵在于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公司财富创造的潜能,而不应仅仅是股东最大化财富价值。最后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治理目标是创造财富,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创造财富。第二章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本章立足于银行治理所具有的特殊性的系统阐述。首先从商业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