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集聚、下垫面的改变和人为热的增加,由此导致城市温度不断升高,且开始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城市化发展造成的城市气温变化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了解不同城市化程度对各城市气温带来的影响,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为城市规划、建筑物设计以及城市节能等方面提供参考。本项研究以福州市和漳州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城市化程度的福州和漳州两个城市,利用气温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MODIS地表温度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及城市化发展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城市化程度对城市温度变化影响的差异,探究了城市气温对不同城市化程度的响应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漳州、福州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在1990年代开始显著增温。漳州的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幅度较大,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幅度较小。福州的气温变化趋势与漳州相同,但上升幅度均小于漳州。从四季气温变化看,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在秋冬季上升较快,平均最高气温在春夏上升较快。除夏季外,漳州各季气温变化趋势均大于福州,冬季尤其明显。(2)1961-2013年,福州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城市化影响分别为0.014℃/10a、-0.191℃/10a、0.118℃/10a,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为5.93%、-77.3%、43.5%。漳州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以及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城市化影响分别为 0.09℃/10a、0.018℃/10a、0.041 ℃/10a,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为 30.6%、6.98%、12.3%。漳州平均气温易受到城市化影响出现上升;福州的最低气温易受到城市化影响出现上升。对于最高气温来说,城市化影响在漳州地区会出现升温,在福州地区会出现降温。四个季节中,福州城市化影响和城市化影响贡献率较大值出现在夏、秋两季;漳州的城市化影响较大值出现在冬季,城市化影响贡献率较大值出现在春季或冬季,最小值都出现在夏季。(3)1961-2013年,漳州、福州年平均气温的OBS气温距平序列分别与各自对应的R1气温距平序列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R1气温距平的增温趋势不如OBS气温距平明显。福州、漳州的年平均气温OMR线性趋势分别为0.125℃/10a、0.149℃/10a,OMR增暖贡献率分别为53.2%、50.7%。漳州、福州的城市增温受到城市化或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的影响占一半以上,且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气温受城市下垫面影响也越大。(4)城市稳定发展期(2003-2013年),福州、漳州的观测气温距平、MODIS地表温度距平及再分析资料地面气温距平波动性均较大,以MODIS地表温度距平波动最大,其次是地面气象站观测气温距平。各类气温距平的增温幅度均较小,且福州气温距平的变化趋势均大于漳州,表明城市温度在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停止升高而出现下降趋势,且城市化程度越高越明显。福州、漳州4项主要城市化指标(城市总人口、供电总量、GDP、建成区面积)主要与福州地面观测气温及MODIS地表夜间温度显著相关;NDVI只与漳州地面观测气温显著相关;AOD与两个城市气温相关性均不显著。(5)以高山站为气候背景研究2003-2013年福州和漳州的城市气温变化,福州站和漳州站分别与高山站的平均温差、最高温差、最低温差历年变化呈下降趋势,且福州的各温差变化速率(降温率)均明显大于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