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伤寒论》所载方剂中存在较多基本固定单元的实际,提出了“基元”这一基本概念,对其内涵与外延作了合理的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基元”在经方配伍、效用发挥及其在复方研究中的意义,文章还对相同基元的复方进行了归类总结,其中重点就因药量改变的相同基元复方做了深入探讨,初步揭示出基元在相关复方中的效用特征,为利用相关基元创立新方奠定了基础。
借助相关文献和实验研究,本课题探讨了影响效用异同的因素、效用变化内涵等,得出基元各复方效用之间既有质的变化,又有“量”的差异,而且与药物剂量变化关系密切,引起效用异同的因素包括药物剂量变化、药物间配伍及基元各复方作用对象不同;其效用变化主要体现在作用强度方面,且作用强度变化与药量增减相对应,其次体现在作用性质或属性方面,但这一属性仅是表里之偏,虚实之异,无寒热之别。为揭示其效用异同本质,本课题选用了前期研究基础较好,又能体现《伤寒论》方特点的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及桂枝加芍药汤相同基元组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部分从三方影响小鼠胃肠运动异常入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初步探讨了三方效用异同的差异。以炭末法对小肠亢进和缓慢运动影响的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能双向正性调节小肠异常运动,既可使加快的推进速度下降,又可使滞后的推进速度加快。桂枝加桂汤则与此相反,具双向负性调节;以酚红定量观察了三方对肠运动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阿托品使酚红推进滞后,主要集中在小肠第二段、第三段;新斯的明则与此相反,使酚红推进速度加快,使酚红主要集中在小肠第四段、第五段。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则可调节上述两种机能状态,且桂枝加芍药汤作用更明显。桂枝加桂汤无此作用,反使阿托品模型酚红量集中于小肠第二段,新斯的明模型酚红量主要集中于小肠第五、六段。有关三方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上述研究,对相同“基元”复方效用异同本质做了初步探讨,有利于认识方剂配伍原则和演变规律,有助于认识一些相关的基础医学问题,有助于临床应用,从而促进《伤寒论》经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