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及临床价值,为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利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腹针治疗,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治疗。采用中医疗效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和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治疗组第1次治疗后、第5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1.72%、86.21%、96.55%,对照组第1次治疗后、第5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5.71%、60.71%、85.71%。第1次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次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次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病人分别在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5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及随访三个月进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计分,并作出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前与第1次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均无差异;治疗组在第5次、第10次、3个月后随访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均有差异(P<0.05)。各组组内比较,与第10次治疗后比较,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均有差异(P<0.05,3个月后随访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无差异(P>0.05))。结论:腹针介入治疗颈性眩晕不仅存在明确的即时效应,亦存在良好的叠加效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腹针疗法的疗效优于传统体针针刺。证明腹针疗法是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的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