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z.)为檀香科(Santalaceae)植物,系草本或灌木,稀小乔木植物,以寄生或半寄生为其主要生物学特征。百蕊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等作用,是一种广谱的抗菌中草药。但由于传统中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局限性,严重限制了该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鉴于中药现代发展趋势,其药效的作用机制是当前中药药理研究的热点,所以有效提取百蕊草的主要成分,搞清楚其主要成分的作用机制对百蕊草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超声波萃取(UE)和微波萃取技术(MAE)对百蕊草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研究,并与中药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水和乙醇作为萃取剂萃取靶物质的抑菌检测效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在波长为216nm和276nm的双波长紫外光下检测提取效果,利用微波水萃取技术能够较好地提取出百蕊草的主要成分。鉴于百蕊草对不同细菌的抗菌作用,本项研究采用牛津杯法将百蕊草的提取物对七种常见致病细菌(标准株)进行了体外抗菌检测,并对抑菌试验的条件和参数进行了摸索。结果表明,百蕊草对G+和G-细菌均有作用,对G+细菌的作用强于G-细菌,几种试验菌的敏感顺序由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藤黄八叠球菌(B.subtilis)、蜡状芽胞杆菌(S.lutea)、枯草芽胞杆菌(B.cereus)、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依次递增,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最为敏感,大肠埃希氏菌(E.coli)对百蕊草素敏感性最差。与此同时,试验还测定了各种较敏感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这对百蕊草作为一种广谱的抗菌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指导性作用。在有效提取百蕊草素的基础上,对百蕊草的抗菌作用机制作了初步研究。采用多种生化检测方法跟踪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糖和蛋白质代谢结果的影响,表明百蕊草素能够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葡萄糖和蛋白质的代谢,提示百蕊草素改变细菌的代谢机制,破坏或抑制了其对周围物质选择性通透性,干扰或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内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影响了其新陈代谢;此外,对百蕊草有效成分还进行再分离纯化试验。利用聚酰胺吸附柱层析技术再分离百蕊草有效成分,将分离得的五种组分进行相关抗菌试验检测发现,百蕊草抗菌作用不是单一的药物作用,而是多种成分联合作用的结果,为更深入研究百蕊草药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