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范围的扩大,亲属称谓语“哥”经历了泛化与类化的过程后,在网络语境下又产生了用于面称的“哥哥”(GG)、背称的“春/曾哥”、自称的“哥”、流行式“X哥”等新的变异形式。本文在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的指导下,对称谓语“哥”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在所收集的1000个“X哥”语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情况及致其变异的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了称谓语“哥”的发展演变情况。“哥”在汉语里原为“歌”的古字,借自鲜卑语的“阿干”并逐渐固定为汉语中的一个亲属称谓,唐代始在口语里代替“兄”;唐代至清代,“哥”经历了称兄、称父、男子的尊称与昵称、妻子称呼丈夫等语义与指称上的变化;在前网络时代,称谓语“哥”发生了泛化与类化,产生了“大/老/小/姓/名+哥”、“职业/行业+哥”、“酷/帅/一+哥”等诸多变异形式,语义虚化,语法意义增强。第二章主要呈现了称谓语“哥”在网络时代的诸多变异形式,包括初步变异和深度变异两个部分。在初步变异部分,对称谓语“哥”在网络时代衍生的亲昵面称“哥哥”(GG)、戏谑背称“春/曾哥”及自恋式的自称“哥”等变异形式进行了分析。在深度变异部分,对“X哥”这一新兴语言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在“X哥”中,称谓语“哥”的基本语义特征逐渐虚化、甚至脱落,附加色彩义增多,指称对象及使用语域扩展,语法意义增强;“X哥”中的修饰限定成分“X”音节上以双音节为主、三音节以上的多音节为辅,词性上以名词性成分为主、动词性成分次之、形容词性成分最少;以“X哥”命名的人物类型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外貌形象、动作行为、个性特征、道德品质、身份职业等类别上。第三章阐析了网络时代称谓语“哥”变异的原因。语言内部的类推机制、经济机制与变异机制是促使网络时代称谓语“哥”变异的语言因素,而社会民生、大众传媒等社会现实,后现代主义文化与草根文化,以及社会民众的标新立异、趋同从众、围观猎奇、宣泄情感等多重心理等诸多因素,与语言机制共同作用促成了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第四章对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其发展前景。通过进一步观察与对比我们发现,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并不是个案,而是一种集群产生的变异现象。因此,我们对与“哥”相关、特征相似的其他指人称谓,即“姐”“弟”“妹”“帝”等,从语义演变及结构类型两方面做了集群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