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杏鲍菇和白灵菇两大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选育出一种集杏鲍菇和白灵菇优点于一身的新品种,本研究以杏鲍菇和白灵菇单孢菌株远缘有性杂交为基础,对一系列的杂交后代展开试验工作,结果如下:1、远缘杂交的可行性分析对两株由杏鲍菇和白灵菇单孢杂交得到的杏白灵进行ITS克隆测序及可育性分析。结果表明:杏白灵的ITS产物不是单一的序列,其中有一些偏向于白灵菇的序列,而另一些偏向于杏鲍菇的序列;杏白灵的单孢菌株配对能够形成锁状联合;杏白灵的多孢分离菌株具有出菇能力,说明了杏白灵是可育的。由此可以说明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亲本的分析和杂交以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保存的己知分子标记资料背景的杏鲍菇和白灵菇单孢菌株为研究材料,对这些单孢菌株进行遗传分组。按照Griffing NCΙΙ不完全双列杂交,分别进行了27×23,32×25两组杂交,试验得到的平均交配率为14.36%。3、杂交子的出菇及农艺性状分析有145个杂交子参加出菇试验。其中有81个杂交子能够正常现蕾,在菇形、菌褶、菌盖颜色、子实体硬度上都表现出了一系列的过渡性状。63个杂交子参与数据分析,通过表型观测及方差分析,筛选出4个综合性状较优秀的杂交子与亲本进行比较,杂交子在一个或几个性状上表现出超亲优势。生物学特性表明了杂交后代与两方亲本一样,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喜好的环境为中性或中性偏微酸性环境。根据遗传估算结果,生长速度,菌盖直径,单朵重量,单朵长度这四个性状主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控制的,而菌柄的上径,中径以及平均单袋产量,由非加性遗传效应控制的。4、杂交子的验证以杂交子杏白030为代表,进行形态学、拮抗、分子等方面的验证。杏白030能够与两个亲本生成拮抗线。对其菌褶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该品种具有典型的担子结构,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对杏白030的ITS-RFLP分析显示杏白030的ITS产物含有的遗传物质来自于两个亲本,而后代单孢菌株的ITS产物也出现分离,有的趋同于杏鲍菇,有的趋同于白灵菇,而有的一些趋同于杏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