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深圳市城中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城市建设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涌现了一些矛盾,城中村的“城”与“村”的矛盾是我国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各大城市对城中村的重点改造与整治已有十多年的时间,许多略显杂乱的城中村被拆除,改造为高品质的居住小区、商业中心、办公楼等,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2014年以来,房价趋于平稳,大多数城市房屋供大于求,房地产市场进入新常态。与此同时,城市对于传统文化和社区活力的向往与日俱增。这样的新形势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城中村的价值和城中村的规划建设模式。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我们很难从国外的城市建设中直接得出经验,针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对于“城中村”的态度和改造方法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城市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城市建设需要、城市建设经验来探索与时俱进的策略方法。这对于实现城乡统筹、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城市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建设节约型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成因和极快的发展速度,深圳市的城中村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作为研究主体对于其他城市的城中村规划建设有较强的示范性参照作用。本文运用搜集资料、实地调研、类比研究、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最早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的深圳市为重点调研对象,在临近的香港、澳门地缘人缘与深圳市较为相似的发达城市选取个别实例进行补充调研,并对其进行分析。  通过对城中村形成原因和城中村现状的探寻与调研,客观分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对城市的意义。城中村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而城中村对于城市的积极意义经常被忽视,譬如城中村承载着众多有价值的城市风俗文化、城中村为外来城市建设者提供低成本的安居之所、城中村在城市中心提供更亲民的商业模式和生存方式、同时城中村的内路网部分缓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等。明确城中村的积极作用对正确全面把握城中村规划建设的方向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现有的城中村改造主体和主要改造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改造模式改造后的城中村进行调研,总结并分析各种改造模式的利弊。且对影响最大且较为常用的整体拆建的改造模式进行着重分析,在肯定此模式的执行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做贡献的同时,客观分析这种“风光”背后所引发的不被关注却十分严重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城市建设问题等。  重新审视城中村对于城市的意义,总结过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城中村改造的方向:改善城中村环境水平,增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城中村特色产业,改变单一靠物业出租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视城中村的自我更新能力;加强公众参与;维护传统邻里关系;延续城市文脉和活力等。试图为今后城中村改造的设计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两型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城镇化受到了我国各层级多方面的关注,并且成为了新时期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提升城乡收入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当前的宏观发展背
2001年,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重点建设河西新城的发展战略,自2002年开始,河西地区以一座现代化新城的定位,拉开了开发建设的序幕。目前,河西新城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城市
在经济、市场、地域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延伸到建设设计上,大量的西方建筑设计作品在中国土地上拔地而起。澳大利亚近年来为中国市场创作的
本论文针对当前景观材料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情况,主要探讨软材料在景观艺术中的应用,改变景观设计中对材料应用的固有观念,突出软材料特性,说明软材料在景观艺术中的适用性,既具有
学位
全球经济体系的跨民族、跨地域一体化发展,推动了各民族、各地区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趋同化。国际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全球化影响程度加剧,与“国际接轨”
多样性是城市宝贵的财富,也是城市活力的来源。人们所居住、工作、生活的社区同样需要具备多样性,需要具有多种混合的功能。在城市非中心区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域,他们相互之间的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参观博物馆开始感兴趣,博物馆中庭空间也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博物馆空间组合的一种方式,它是整
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浙江省平地资源短缺,山地村落数量众多,但乡村建设呈现矛盾与混乱之势,现阶段同质化严重,忽略了不同类型村落的适宜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