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是发生在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中,由于饮食中摄入的麸质引起肠道自身免疫损伤而导致的自身免疫性肠病。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HLA-DQ2/-DQ8受体将代谢不完全的麸质蛋白递呈给淋巴细胞,后者释放细胞因子造成小肠黏膜萎缩、隐窝增生、炎细胞浸润等损伤,并产生一些列特异性自身抗体。确诊CD之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立即开始无麸质饮食(Gluten Free Diet,GFD),大多数患者都能够通过GFD改善临床症状,使受损的小肠黏膜得到修复。确诊CD的“金标准”是小肠组织活检,血清抗体和基因型检测也可用于辅助筛查。如果CD患者长期不接受治疗,会造成影响骨骼、生育和心理健康的多种并发症。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任由CD进展,身心健康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应对儿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及时诊断并进行治疗,可以避免CD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造成不可预知的危害。国外因为关注较早,CD的相关研究和报道较多,但国内对于CD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仅有个别病例报道或回顾性分析,目前发现的患者可能仅为“冰山一角”。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在具有一种或多种CD相关肠内和肠外症状的儿童中易感基因及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携带与检出情况,筛选分析其中的CD疑似病例,提示临床完善CD相关检查,为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方法:连续收集在2018年7月-9月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病例,入组标准为具有一种或多种CD肠内与肠外症状,共收集152例作为症状组,并在同时期收集26例健康查体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提取患者全血基因组DNA,对其进行HLA-DQ2/DQ8基因型检测,分析易感基因的携带情况。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Anti-tTG(IgA/IgG)和Anti-GAF(IgA/IgG)抗体。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Anti-EMA(IgA/IgG)抗体,分析组间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出差异。并综合临床资料、易感基因和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对乳糜泻疑似病例进行分析。应用SPSS 24.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2例症状组患儿中共检出44例携带易感基因HLA-DQ2/-DQ8,总携带率为28.95%,略高于对照组的19.23%(p=0.352)。血清Anti-EMA(IgG+IgA)抗体的检出率为12.5%(19/152),Anti-tTG(IgG+IgA)抗体的检出率为2.63%(4/152),Anti-GAF(IgG+IgA)抗体的检出率为2.63%(4/152),对照组的抗体检出率为0%(0/26)。三类抗体同时检测时,抗体的总检出率为17.76%,症状组抗体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8)。症状组患儿中共有7例检出携带易感基因HLADQ2/-DQ8且同时CD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疑似CD,疑似病例在有症状组的检出率为4.6%,在对照组中为0%(p=0.596);在有症状且携带易感基因的儿童中(n=44)检出率为15.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8)。7例疑似病例中,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腹痛3例,身材矮小症2例,呕吐和消化不良各1例,均为典型的CD症状。结论:本地区儿童有较高的HLA-DQ2/-DQ8基因携带率,有一定的CD遗传易感性。同时检测HLA-DQ2/-DQ8基因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有助于在具有CD相关症状的患儿中检出CD疑似病例,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