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整编的2001-2006年的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资料,首先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尺度季节变化特征、区域分布情况,并讨论了TC尺度和强度的关系,初步探讨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尺度的气候特征。 在定性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尺度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合成方法,对大尺度(8级风圈≧350km)TC(以下简称LTC)和小尺度(8级风圈≦200km)TC(以下简称STC)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TC有不同的大尺度环流特征:LTC在达到最大尺度前后,始终有一支低空急流与之相联系,而STC则在达到最大尺度后其东北象限的西风低空急流带加强;STC诱发出来的次级环流比较多,而LTC比较少;LTC的垂直切变较小,而STC的垂直切变较强,不利于其尺度的维持和发展;LTC有着较为深厚的系统,并在850hPa有两条水汽通道,显得比较稳定而且少变,而STC则只有一条水汽通道,且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 针对LTC和STC的环流特征差异,本文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两个TC,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两类TC的水汽输送特征、热量和水汽收支平衡,以期进一步了解影响尺度变化的原因。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水汽通道的联结与否对TC尺度的维持和发展有较大影响;TC中心外围零散的视热源(Q1)区的存在有利于TC尺度的维持和发展;STC的积云对流强度大于LTC,其视水汽汇(Q2)较大,当没有充足的水汽补充时,不利于TC尺度的维持。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暴雨和台风预报是主要的预报对象,梅雨锋和台风暴雨和台风登陆问题受到人们紧密关注,过去受限于常规观测手段的实现,处于偏远地区和海洋上观测资料的不足对造成影响这些
双眼墙结构在强台风中经常出现,是引起台风强度和结构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双眼墙结构出现后,外眼墙逐渐增强并内缩,此时往往表现为台风强度的变化,随着外眼墙进一步加强、内缩,内
华南的前汛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且分布极不均匀。对2008年前汛期广东省最强的“2008.6.13”珠三角暖区强降水的中小尺度系统和动力热力机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华南前汛期暖区
我国夏季的天气气候特征与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层的南亚高压关系密切,夏季在对流层高层处于庞大的南亚高压东侧,对流层中、低层处在活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因此
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雾的危害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尤其对人口密度高、城市群集中、经济发达、同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于长江
传统的全球气候模式水平尺度远远大于自然界中云的水平尺度,影响了气候模拟和预测的准确性。本文将一种称为随机云产生器(SCG)的次网格云描述方法以及与之相结合的辐射计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