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电影业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大量外国影视作品被大众媒体引入中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赢得了国际声誉并获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认同,而字幕翻译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欧洲由于在电影字幕翻译方面开展的较为广泛和深入,在翻译策略、翻译规范和质量控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和规范。相比较而言,我国在字幕翻译的研究方面则相对滞后,不仅起步晚,而且缺乏行业规范,此外对电影中的字幕翻译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如国外。因此,我国电影字幕翻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必要探索出一些适合中国电影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和策略来指导中国电影字幕翻译活动,确保电影既定目的的实现。电影翻译有两种不同的类型:配音和字幕。本论文研究的是字幕翻译,以目的论为框架,采用描述分析法对电影《孔子》进行个案研究。根据目的论,电影字幕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旨在根据导演的意图,向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最有效地传达最相关的信息。电影字幕翻译的具体目的是由作为翻译行为发起者的导演和作为目标文本接受者的观众共同决定的。文章依据导演的意图和观众即目的语读者的期望,并结合电影字幕本身的特点,探讨影片的字幕翻译过程中适合使用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就电影《孔子》的创作目的而言,一方面是让世界人民进一步通过电影了解孔子和理解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作为一部商业片,要尽量收获更高票房;就目的语观众的期望而言,他们最主要的期望还是在体验视听享受的同时领略中国文化。维米尔的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方法。在此理论指导下,并结合字幕本身特征,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孔子》的字幕翻译,它们分别是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基于目的论,本文提出了语言学层面的三大原则:简洁性原则、通俗性和可理解性原则、角色化和情感化原则,文化层面的两大原则:忠实性和灵活性。在翻译策略方面,在语言学层面有三大策略:缩减、阐明、句法编辑,以及文化层面的两大策略:异化和归化。总体说来,本论文关注的是字幕翻译中应用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本文试图分析中英字幕翻译,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播。但是,该领域语言学和文化层面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