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的文学伦理学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k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作为一名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作家,贝娄一直非常关注这个时代道德混乱的状况。他认为艺术家的目的就在于关注道德,并给人们以正确的道德引导。他的第六部小说作品《洪堡的礼物》,因其内涵丰富,一经出版就备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学者们曾先后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超验主义等不同视角剖析过这部作品。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从三维伦理角度—家庭伦理、人际伦理和社会伦理逐层解读这部作品,分析主人公洪堡的死亡悲剧和西特林的精神困境的伦理学意义,探讨发生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的伦理冲突和悲剧命运,由此揭示出物质主义对传统伦理道德和人们精神的封闭式压制和扭曲。小说传达了贝娄人类伦理构建的深切关怀和广博的人道主义情怀。本文由三章组成,包括引言和结论部分。引言部分以对索尔·贝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的介绍开篇,接着对国内外有关《洪堡的礼物》的文献情况做了回顾,最后对文学伦理学这一理论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一章简单分析了贝娄道德观的来源。作为一名犹太后裔,贝娄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受难意识和犹太伦理两方面。除此之外,贝娄还受到美国文化的同化,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学传统。第二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从家庭伦理、人际伦理和社会伦理三维伦理角度对两个主人公—西特林和洪堡的悲剧命运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深层原因和他们做出伦理选择的依据。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两条带领主人公走出悲剧的途径。对小说的主人公而言,科尼岛之行让他们寻回了爱心。在贝莱坞饱受折磨,洪堡在濒死的时刻豁然明白了金钱与名誉的危害,并给西特林留下了宝贵的礼物。为了找寻礼物,西特林开始了科尼岛之行,不料却在途中找回了久违的纯真爱心。科珀斯克里斯蒂之旅可以说是西特林的精神之旅。西特林前去看望生病的哥哥,却参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从中找到了对抗物质主义压倒一切的美国社会的精神力量。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突然了解,原来《洪堡的礼物》才是贝娄留给世人真正的礼物。他期望以彼此间的爱和积极的道德规范重塑社会的道德秩序。可以说,正是贝娄让全世界的读者看到了未来生活的曙光,树立了社会的道德典范。
其他文献
2017年即将过去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按照以往的管理,要盘点一下过去,畅想一下未来,在反思与总结中,希望能沉淀出有价值的经验,以利于来年再战。
在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尽管很多乳企已经对外宣布了三季报的预期,但经得起推敲的半年报依然是业内津津乐道和点评的话题。通过这份报表,我们能从中看到很多内容,有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