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合并贫血的发生率、分型、分度及病因2.评估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及其复合参数sTFR/LogSF在IBD合并缺铁性贫血(IDA)中的诊断效能3.分析IBD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诊断为IBD患者187例,年龄在16-78岁,排除17例,其中年龄小于16岁或大于70岁5例、有恶性肿瘤病史2例、近6个月叶酸摄入1例、妊娠期孕妇2例及资料不全7例;剔除9例,其中失访者3例,随访后诊断不明确4例及肠结核2例,最终161例纳入本研究。1.对入院初步诊断为IBD患者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常规、铁代谢、CRP、叶酸及VitB12,制订IBD患者调查表,详细记录IB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史、临床资料、实验室、内镜、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用药信息等,所有病例随访至研究终点。将首次因IBD住院时间作为临床研究起点,将2017年5月或患者死亡时间作为研究终点,随访方法通过电话、门诊、再住院、医患交流QQ群及患友会提供的临床资料对IBD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2.将符合研究标准的IBD患者纳入研究,分成CD组和UC组,根据WHO贫血诊断标准将符合研究标准的IBD患者分成贫血组和非贫血组,依据2015年ECCO共识将贫血组分为IDA组、ACD组、IDA+ACD组,依据疾病类型将贫血患者再分为CD贫血组和UC贫血组。调查IBD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贫血病因、贫血分型及贫血的分度。分析IBD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依据SF<30ug/L将IBD组分为IDA组和非IDA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sTFR及sTFR/LogSF在IBD合并IDA中的诊断效能,了解IBD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结果1.IBD合并贫血的发生率62.1%(100/161),其中轻度贫血75.0%(75/100),中重度贫血25.0%(25/100);正细胞性贫血占56.0%(56/100),小细胞性贫血44%(44/100);合并IDA40.0%(40/100),慢性病性贫血(ACD)14.0%(14/100),ACD与IDA混合26.0%(26/100),叶酸和VitB12缺乏10.0%(10/100)。2.IDA组的中位血清sTFR浓度[6.8(4.8-9.9)mg/L]和中位sTFR/LogSF值[7.1(3.7-20.7)]明显高于非IDA组的sTFR[2.8(2.1-3.8)mg/L]和sTFR/LogSF[1.4(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55.5、306.0,P均<0.001)。血清sTFR/LogSF的AUC值(0.937)大于sTFR的AUC值(0.865);sTFR/LogSF临界值(2.8)处的特异度(90.9%)、敏感度(87.5%)高于sTFR的临界值(4.7mg/L)处特异度(86.0%)、敏感度(77.5%)。sTFR、sTFR/LogSF与CRP无相关关系(r=0.042、-0.958,P均>0.05)。3.本组资料显示女性患者合并贫血的发生率78.9%(41/52)明显高于男性54.1%(59/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14,P<0.05)。IBD合并贫血患者的年龄均值(39.9±11.9)岁大于非贫血患者的年龄均值(37.4±12.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5)。IBD合并贫血患者的疾病病程(99.5±64.7)月大于非贫血患者(73.2±52.0)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5)。结论1.IBD合并贫血发生率高,以IDA最为常见达40.0%;IBD合并贫血主要表现为轻度贫血;2.检测血清sTFR/LogSF和sTFR可以更准确的诊断IBD合并IDA;3.本研究中显示女性、病程长、年龄大及活动期的IBD患者更易发生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