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油废水水质成分复杂,含有种类繁多或较高浓度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难以生物降解且毒性大小很少反映在现有的理化监测指标内。目前的污水排放标准中缺乏表征废水毒性的生物学指标,导致这些有毒物质的排放对自然水体造成破坏,给环境带来潜在的生态风险,并有可能进一步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本研究拟以北海某终端处理厂的采油废水为研究对象,以青海弧菌Q67、斜生栅藻、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等不同营养级生物作为受试对象,应用不同的方法测试各处理工艺段采油废水(原水、ABR池、ABR出水、SBR池、出水)的急性、慢性毒性以及酶活性效应,探究了涠洲终端污水处理厂中各处理工艺段对采油废水的毒性去除效果及各工艺段废水对不同指示生物的毒性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配制特定浓度的硝酸锌溶液作为试验的毒性参照物,利用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对不同季节采油废水的敏感性,测试采油废水潜在的生物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季节不同处理工艺段的采油废水生物毒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四月份,测试的废水毒性大小:YS~a>ABR~a>ABRc~a>SBR~a>CS~a,八月份,废水毒性大小:ABR~b>ABRc~b>YS~b>SBR~b>CS~b。结合废水污染等级与生物毒性分级,四月份各处理工艺段的采油废水毒性等级依次为原水为高毒,ABR池水为中毒,ABR出水为低毒,SBR池水为低毒,出水为低毒;八月份各处理工艺段的采油废水的毒性则为原水为高毒,ABR池水为高毒,ABR出水为高毒,SBR池水为低毒,出水显示为低毒。研究结果显示该终端污水处理厂的采油废水经一系列生化处理后,对去除其生物毒性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最终出水对自然水环境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胁。2)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这两种绿藻为实验对象,研究实验发现各处理工艺段的采油废水对以上两种绿藻的各个毒性指标均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结果显示,羊角月牙藻对采油废水毒性的敏感性强于斜生栅藻。五个毒性指标对该采油废水的敏感性顺序为:T-SOD活性>CAT活性>叶绿素a>抑制率>叶绿素b。3)利用大型溞(Daphnia magna)测试各处理工艺段的采油废水,经生化处理后的采油废水理化指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毒性没有降低的趋势。不同季节各处理工艺段的采油废水对大型溞的毒性同样也存在差异,在四月份,采油废水对大型溞的毒性大小为YS~a>CS~a>SBR~a>ABRc~a>ABR~a,而在八月份,采油废水对大型溞的毒性则为ABRc~b>YS~b>ABR~b>CS~b>SBR~b。综上可知,试验选用的三种不同营养级的指示生物对采油废水的毒性均存在不同强弱程度的敏感性。基于本文的试验研究,可以为科学评价各工艺段采油废水可能产生的风险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工业废水环境安全使用标准的修订和水环境标准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