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互动是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动态交往的过程,它承载着教师观、学生观等多重教育价值观。课堂互动的效果关系着学生的发展,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现代教学中对课堂的定义范围逐渐增大,从学生学习的场所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际交往和互动的生态系统,因此如何促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成为各专家学者的研究焦点。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我国2012年颁发了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必须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新的进展和突破。由于小学生心智和认知程度较低、信息技术学科地位不高等原因,教师容易忽视课堂教学互动的实质和互动的效果,为了追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使课堂互动变成表面工作。本研究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根据对文献的学习与解读,结合教学互动的现状调查,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实验案例,探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师生互动之间出现的问题与状况。其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片面性认识,忽略了小组互动以及缺乏对学生互动过程中的及时性反馈与评价,以及学生兴趣不高等。笔者根据符号互动理论、群体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改进后的弗兰德斯课堂互动分析编码系统为支撑,尝试利用收集到的文献和数据对信息技术课堂互动进行更加深入、详细的探索与研究。从教学课堂语言对比分析的视角下,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与策略。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H学校的三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ITIAS分析系统开展了实验研究。根据对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进行描述与记录的统计得出实验数据,建立起课堂综合分析理论框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课堂互动的微观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结果的分析发现,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首先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与多维互动,从而形成学习共同体。其次教师可以使用情境创设、设计对话和问题等方式,启发学生对知识、问题和内容的创新思维,通过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学互动变得有深度。最后教师要以客观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互动中使用实时的、多元的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观点进行及时的反馈,使用表扬、称赞、夸奖等话语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动的分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同时也为今后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的师生互动提供了策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