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维度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检测和电催化硝酸根还原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材料的发展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纳米材料独特的微结构和奇特性能为其在光电催化,检测与环境,新能源,能量储存于运输以及纳米医学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不同维度的纳米材料各具优势,比如:体积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表面效应,介电限域效应以及量子尺寸效应等,将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与目标效应相结合已成为拓展纳米材料种类与应用的主要策略。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极大威胁生命体的生态环境和生命健康。纳米技术的发展为环境污染物的处理带来了新机遇。本论文以解决环境问题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有目标的合理设计,成功制备了具有检测环境中锰离子以及电催化还原硝酸盐的纳米材料,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三维木材独特的天然多孔结构,采用水热法在木材通道内原位生长了零维材料碳点,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CDs@wood。木材的纤维微通道及其细胞纤维壁的大表面不仅可以增强基于光捕获和多重散射效应的光吸收,而且还可以提供足够的位置来锚定碳点,以免激发态的聚集和自猝灭,从而促进系间窜越(ISC)过程。通过木材的多级孔道结构分散碳点,使得材料CDs@wood在光照下,提高了1O2的产率,使得Mn(III)氧化TMB的能力显著增强,产生的光热信号也得到改善。便携式温度计可以很容易地捕捉到光热信号的变化,因此通过便携式温度计可以实现对Mn(II)的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检测。(2)以富电子空腔的柱[5]芳烃为前驱体,钴、镍为金属,水热法合成了双金属配位聚合物经高温退火得到的Co-Ni O CFs用于硝酸盐还原的过渡金属基催化剂。柱[5]芳烃的富电子空腔的作用使其暴露了更多的活性位点。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材料有利于电催化硝酸盐还原为氨,并具有出色的还原效果。在52 h的催化时间内,NO3--N的转化率可达90.1%,NH4+-N的选择性为78.8%。在这项工作中展示的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而且为后续过渡金属高级功能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思路。(3)在吡啶的调制下,以Ni(NO3)2·H2O,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对苯二甲酸(BDC)为原料,通过拓扑导向合成了一种二维镍基MOF六方纳米片(定义为HXP)。Ni2+与4个BDC阴离子中的8个氧原子配位形成一个二级结构单元(SBU),然后通过末端的氮原子与DABCO分子连接,形成规则的六角几何形。随后的热解,磷化将HXP转化为N掺杂的Ni2P@NC纳米复合材料,可作为一种非常高效的催化剂用于电催化硝酸盐转换为氨。(4)以CuCl2·2H2O为原料,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实现了制备大量单分散的Cu NPs。并以该Cu NPs为催化剂,探究了其对硝酸盐的电催化还原活性,结果表明,该Cu NPs在温和的中性体系中对50-500 mg/L的硝酸盐都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高的选择性。经计算在500 mg/L的高浓度硝酸盐中其NO3--N的转换率可达99.6%,对NH4+-N的选择性高达91.1%,法拉第效率高达94.4%,在催化剂循环10次后,该催化剂仍能保持大于87%以上的转换率。还原结果说明大量制备的Cu NPs在尺寸效应和单分散暴露更多活性位点的协同作用下对实现高浓度硝酸盐还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低成本非贵金属材料功能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思路。
其他文献
甲醇转化制烃类这一反应利用已成熟的工艺,可以将甲醇转化成特定类型的烃类产物。在此基础上,甲醇与烷烃的共转化可以在热中性的条件下既实现甲醇的转化,又实现惰性烷烃的活化转化。目前,甲醇与烷烃共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艺的开发与新催化剂的设计,有关二者的共转化机理的研究,特别是初始阶段转化机理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基于此,本文围绕着甲醇与低碳烷烃(乙烷、丙烷、丁烷)的共反应机理展开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
学位
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青藏高原是研究这些问题的“天然实验室”。以往的研究大多把青藏高原作为一个整体,但青藏高原由多个不同地质演化和隆升历史的自然地理亚单元组成,且对这些地理亚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和形成机制的了解仍很匮乏。昆仑山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自然地理亚单元,位于我国西北部,也是研究北温带山地生物多样性的理想区域,然而
土壤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污染因其潜在的生态环境危害风险和易在食物中累积而倍受人们关注。城市快速扩张和工矿生产是土壤重金属和PAHs累积的重要途径,地球化学异常也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本文以浙江宁波城镇交错区、绍兴硫化物金属矿山周边、诸暨黑色页岩分布区和台州某塑胶工厂周边农地为研究区域,研究城市化和工矿生产对农业土壤重金属或PAHs累积的影响,并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本研究共采集土壤、岩石和
植物角质层是覆盖在细胞壁表面的由长链脂肪酸构成的疏水性结构,作为植物和周围环境的物理屏障,在限制水分过度蒸腾、抵御病原菌的入侵、防止紫外线的照射和器官发生等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器官发生过程中,角质层可以阻止相邻器官之间的融合。拟南芥胚胎发育早期,初生不连续的胚胎角质层开始形成,此时合胞体的胚乳部分附着在胚胎周围,另外部分游离到内珠被促使种皮不断向外扩张,从而决定种子的最终大小。当胚胎发育到心形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成为现阶段的重大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的科研成果与人才培育质量是促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近几年来,山东省日照市的经济增长迅速,高等教育也取得不错的成绩,计量日照市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方面的相关研究势在必行。针对日照市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既可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又对推动当地经济增长
磷是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荒漠生态系统由于水分亏缺和土壤盐渍化导致土壤可利用磷含量极低,磷素成为该区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霸王为荒漠区优势物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但对其低磷适应机制尚少见报道。本研究以霸王为材料,通过不同供磷水平处理,研究了其磷吸收和利用效率与磷内稳性的关系,明晰了其体内磷再活化和再分配策略、光合过程对低磷的响应及其机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磷吸收和磷利用相关基因
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高性能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超过了19%。然而,传统的稠环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合成步骤复杂繁琐,器件稳定性较差。本论文中,我们围绕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以构筑合成简单、效率高、稳定性好的体系为目标,利用非稠环结构的分子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具有非共价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CO2排放量逐渐增多,温室效应日益增强,造成了诸多环境问题,CO2固定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稀土离子由于其配位数高、配位模式多变、Lewis酸性高、亲氧能力强等特点,在结构设计和功能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发光、识别、催化、能量转化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将稀土配合物用于CO2固定转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功能多核稀土配合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