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让中国再一次成为全球的焦点。在国际新闻传播活动中,“一带一路”这类具有典型性的中国事件的外媒报道体现着东西方观点的交融和话语的博弈,关于此的研究无疑也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的热点。英国《卫报》(网络版)作为全球知名新闻媒体,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的负面刻画中国形象的舆论环境下,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显现出较为平衡、中立、客观的倾向,不仅为全面地把握“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提供一个视角,也为我国“一带一路”国际报道提供借鉴。《卫报》(网络版)“一带一路”报道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对倡议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节点均予以充分关注。该报注重原创,综合运用深度报道、评论和通讯等体裁,关注多方意见,通过使用大量带有经济语义范畴的名词,并辅以场景图片、人物特写以及解释性图片来呈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面貌。从报道内容上看,《卫报》(网络版)巧设议程,在报道中对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和宏观经济趋势等经济议题,中国国家领导人形象、倡议的政治动机和中国时政热点等政治议题,英中、英欧关系和中国的邻国外交策略等外交议题,国家间文化交流、人才互通和教育发展等文化议题进行了立体化透视,全方位描绘了这一倡议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各领域阶段性发展以及存在的争议等内容。在报道中,《卫报》(网络版)娴熟地运用了国际传播的技巧和手段,体现该报“一带一路”报道的特色和风格。第一,立体的发散思维、丰富的背景材料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体现了报道的严谨性;第二,隐蔽的态度倾向和客观的语词表述将观点寓于事实之中,保持了报道中立性;第三,《卫报》网络版秉承西方新闻价值理念,呈现各方声音,力求报道的冲突性。第四,多元视角、外视角、宏大叙事、平民叙事、加速叙事等多种叙事方式在丰富的叙事素材中凸显了报道的生动性;第五,《卫报》网站的超链接将海量内容、读者意见和视听语言彼此交融,强化了报道的交互性。然而,受政治立场和经济利益的干预,《卫报》(网络版)“独立新闻”的实践没能一以贯之,对人物形象进行“脸谱化”塑造,重复固定的背景信息,过分强调对立等成为报道的缺陷之处。所以,该报在“一带一路”报道中的经验和不足,值得我国媒体借鉴和思考。加强全方位报道、正确引导舆论、注重报道艺术、讲好丝路故事的同时,立足国际传播的现实需求,创新网络传播科技并建设专业的新闻采编团队,是进一步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应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