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中美伊大三角地缘战略研究——全球视角中的飞地型地缘战略关系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fa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政治、经济与地缘格局随时在变化发展。全球性和区域性三角关系构成的地缘战略互动成为国际关系和地区问题的支点。三角关系中的中国-美国-伊朗关系,对于当今中东、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政局的变化,起着稳定或崩解的作用。   中国是历经60多年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世界发展中大国,不懈地坚持着“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并追求和平崛起的坚定目标;伊朗经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的磨练后,走伊斯兰道路重建家园,壮大经济,输出革命,特别是借助美国发动或主导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重新崛起成为中东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美国虽然实力处于衰退的状态,但是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短期内无可替代。正是这三个在地理空间上相隔遥远、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制度迥然不同的国家,由于国家利益的纠葛、全球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一直产生和维系着极其微妙而又十分复杂的重要联系,形成了“飞地型”的地缘战略“大三角”格局,将世界上的东方儒家文明、中东的伊斯兰文明以及美国代表的西方文明连接起来,共同构筑起中东版块、亚太板块、世界版图的地缘政治格局框架。   本文采用地缘政治学、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21世纪初期中美伊大三角地缘战略格局,分析中国、美国、伊朗的地理区位和地缘特征,分析三国分别组合成的双边(中美、中伊、美伊)关系和双边战略,分析中伊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中美关系中的伊朗因素、美伊关系中的中国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全球视角中的“飞地型地缘战略三角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本文认为:国家利益是中美伊大三角地缘战略格局形成的基础和动力,能源、核问题是影响或重构中美伊大三角格局的现实力量;无论是连续型的还是飞地型的战略三角,地缘因素在地缘战略三角互动中的作用将长期存在;文明需要求同存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传统的“和为贵”、“中庸”哲学、伊朗的政教合一体制以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美国的人权与民主掩盖下的强权-霸权,既是大三角各自的特色,又是确立和强化各自地位的工具。   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研究内容与思路、研究重点与难点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第二部分,分析美伊关系及其中国因素的影响。重点分析美伊关系的现实表现、特征、问题与实质以及两国各自在双边关系中的战略选择;深入分析中国对于美伊两国的地理区位意义及中国因素对美伊关系的影响。   第三部分,分析中伊关系及其美国因素的影响。重点分析中伊关系的现实表现、特征、问题与实质以及两国各自在双边关系中的战略选择;深入分析美国对于中伊两国的地理区位意义及美国因素对中伊关系的影响。   第四部分,分析中美关系及其伊朗因素的影响。重点分析中美关系的现实表现、特征、问题与实质以及两国各自在双边关系中的战略选择;深入分析伊朗对于中美两国的地理区位意义及伊朗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第五部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全球视角中的“飞地型地缘战略三角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式)与实践。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尝试以“飞地型”三角地缘战略理论,对中国、美国、伊朗三国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   本文的不足之处可能体现在:一、地缘战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资料的筛选和运用要求很高,本文对资料的把握能力尚显不足。二、限于本人的学识,首次以“飞地型,’三角地缘战略理论,对三角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是一种勇气和尝试。三、本文的研究方法沿用传统的定性研究法,主观性较强。四、中美伊“大三角”格局错综复杂,加之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本文对中美伊地缘战略三角关系机制的探讨仍处于初级阶段。
其他文献
伊朗是中东的大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潜力,地缘战略地位也极其重要。近年来中伊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扩大,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也
2011年9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2012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143号),要求2012年度成果更新工作要严格按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
作为2010年“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之一的南京,同时也被评为201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在些成就和目标中,休闲旅游发挥出了自身的特色。就目前状况来讲,南京的休闲旅游只是处于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为了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任何国家的内源都是不断创新知识,实现以科技提升经济的最终目标。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实力,科学技术知识已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在中国,创新的主体包括各地区的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其中,高校创新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职能的转变,高校从单纯的教书育人与科研创造转变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
学位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和需求的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即人地矛盾。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加速了人口的城市化进
区域创新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区域创新主体(大学、企业、研究所等)间知识交流和传递,对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提高区域竞争力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