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逐渐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手机网民的稳步增长以及手机功能的多样性,使得手机依赖现象越来越显著,手机的过度使用不仅会导致各种身体不适症状,也会增加孤独感、焦虑、抑郁、压力情绪和冲动性等心理问题。多数手机成瘾引起的身心健康问题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降低或避免的,其中一项有效的措施即提高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意识。对手机成瘾的研究有助于降低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从而减少过度使用手机给人们带来的日常生活上的消极影响。目的: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的方式考察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以期引起社会和大学生本人对手机依赖的重视,为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1150名吉林省某高校的大一到大三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05份。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每天使用手机时间、手机月消费、使用最多的手机功能等);身体健康状况(是否颈椎疼痛、眼睛是否酸涩、是否头痛、睡眠状况等);心理健康状况(述情障碍、焦虑、抑郁、是否有压力等),并采用了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以及手机成瘾指数量表了解不同手机使用情况的特点以及在身心健康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校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率为98.2%,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每天手机使用时间在3小时以上,77.6%的大学生有睡前使用手机的行为,在手机的众多功能中打电话、发信息仍是大学生使用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占比37.1%。手机成瘾的检出率占总人数的25.2%,手机成瘾的四个维度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的检出率依次是27.8%、31.4%、38.6%、27.9%,手机成瘾在性别、每月手机使用费用、每日手机使用时间及睡前是否使用手机上差异显著,而在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不同使用年数上差异不显著。由卡方检验可知,不同手机成瘾程度的大学生除BMI值和颈椎疼痛外,眼睛酸涩、头痛、日间嗜睡、睡眠质量、记忆力下降、身体健康评价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焦虑、压力、述情障碍总分、缺乏认识情感的能力、缺乏描绘情感的能力和外向性思维在手机成瘾不同程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手机成瘾高分组对眼睛酸涩、头痛、日间嗜睡、客观睡眠质量、记忆力下降、身体健康评价和抑郁、焦虑、压力、述情障碍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率及成瘾倾向较高,并且大学生在性别、每月手机使用费用、每日手机使用时间及睡前是否使用手机上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