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深入到译文文本以外因素的研究,即副文本的研究。自此,副文本开始进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副文本是译者现身的平台,直接体现了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和意识形态。同时,副文本为研究译本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产、接受和传播机制提供诸多有价值的线索。对译本副文本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并深化对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的认识。伯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是20世纪美国汉学界和翻译界从事汉诗英译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华兹生译本的研究,研究者们只是单纯的针对其文本和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的研究,极少对文本以外的材料即副文本的关注。本论文主要以法国文论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的副文本理论为理论视角,以华兹生的中国古典诗歌译本为素材,主要研究分析了译本中的副文本类型:封面、标题及附属页、年代表、引言、译者注及译本注释等,以及它们在译本中所体现的宏观功能:原文本的扩展与补充功能、译者的现身功能、目的语读者文本阅读和接受的指导功能,以展现副文本作为新的翻译研究领域在译著中彰显的“隐性”翻译特质,从而让读者可以获得更多文本内的隐性信息。通过研究得出,副文本在翻译中存在的目的就是服务于除了自身以外的其他文本,尤其是译文的正文部分,它是译者引导读者以其自身所期望的方式去理解并接受译文的重要手段;副文本也是译者现身与读者交流的平台,是研究译者翻译思想和翻译行为最直接的渠道,对于深入阐释理解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复杂艰深晦涩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具有不可忽视的诗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