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蛋白聚糖缺失的环境中巨噬细胞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Colorecral cancer,CRC)是全球发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位居第三的癌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结直肠癌中,靶向肿瘤微环境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ment,TME)是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可溶性分子和肿瘤间质细胞等共同构成的局部内环境,TME中浸润着各种免疫细胞,可以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其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常表现为M2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炎性因子使细胞及周围微环境发生改变,进而促进肿瘤转移。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是调控细胞外基质结构和功能的主要成分,能够与多种细胞因子或细胞膜受体相互作用,在结直肠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在肿瘤微环境中,核心蛋白聚糖通过影响M2型巨噬细胞,进而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TIMER2.0数据库分析,结直肠癌及肝癌中DCN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结肠腺癌(COAD)、直肠腺癌(READ)、肝细胞癌(LIHC)中,DCN与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的数量呈负相关。DCN与多种免疫细胞,包括CD8+T细胞、CD4+T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M0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均呈正相关。而DCN与M2型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均呈负相关。2.探究在DCN缺失型结直肠癌小鼠中,M2型巨噬细胞及其相关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AOM及DSS诱导的DCN缺失型结直肠癌小鼠肠组织及肿瘤组织中,CD206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增加,说明DCN缺失的微环境中M2型巨噬细胞数量增多。RT-q PCR结果显示,在DCN缺失型小鼠结肠组织中,促肿瘤血管生成的IL-6以及免疫抑制因子IL-10显著上升,说明DCN对微环境中炎性因子的分泌产生影响。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影响IL-6、IL-10分泌的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在DCN缺失型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p-STAT3、pp65蛋白水平上调,说明DCN缺失使细胞膜表面受体TLR4上调进而活化了下游STAT3信号通路,进一步导致核因子p65的活化,继而刺激IL-6及IL-10的产生,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3.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探究重组DCN蛋白对M2型巨噬细胞及其相关炎性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M2型巨噬细胞中外源添加重组DCN蛋白处理72h后,RT-q PCR结果显示,加入DCN后,DCN可抑制M2型巨噬细胞中炎性因子IL-6、IL-10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加入DCN后,M2型巨噬细胞中TLR4、p-STAT3、p-p65下调。说明在细胞水平上,DCN可以导致M2型巨噬细胞中TLR4下调继而抑制下游STAT3活化,进一步抑制p65活化并减少M2型巨噬细胞中IL-6、IL-10的产生。这与我们在动物模型中得到的结果一致,提示DCN可以通过作用于M2型巨噬细胞进而抑制先天免疫抑制反应及结直肠癌发展。综上所述,在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DCN缺失使M2型巨噬细胞数量增多,并导致其膜表面受体TLR4上调进而活化了下游STAT3信号通路,进一步导致核因子p65的活化,继而导致IL-6及IL-10的产生。而外源性给予DCN可为应用核心蛋白聚糖靶向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从而治疗结直肠癌的策略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工艺制造技术不断进步,芯片的集成度和复杂度越来越高,这使得设计周期和设计成本显著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很好移植性、设计周期短和设计成本低等特点的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得到了广泛应用。SoC技术发展迅速,SoC芯片中的高速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作为SoC芯片的“大脑”,其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是地方进行法律监督的重要制度,也是我国全覆盖备案审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规定的实质内涵、历史沿革及其意义进行概括性梳理的基础上,对3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对本地备案审查的具体相关法律依据进行总结、对比分析,从备案、审查、处理及保障监督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制度实践。2017年
随着计算机、无线通讯等技术领域的发展,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整个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了数字时代,各类数字化电子产品应运而生。而在现实环境中,人们接触的信息如声、光等多为模拟量,因此用于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模数转换器的设计成为了数字化信息处理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逐次逼近型(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Register,SAR)ADC,由于具有功耗低、结构
随着新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应用在工程上的模数转换器(ADC)类型不胜枚举,其中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SAR ADC)凭借着速度和精度中等、功耗和成本低、结构简单等综合优势脱颖而出,并广泛应用在便携式仪表、工业控制以及数据/信号采集等领域。本文基于1.2V低电压环境下设计了一款采样速率为5MSps、转换精度为12位的SAR ADC。论文首先讲述了ADC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的性能参数并对几种主流的ADC类
皮肤处于人体最外部,是覆盖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创伤是一种导致皮肤结构变化的外科疾病,与皮肤结构密切相关。创伤修复主要包括止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持续的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影响创伤修复过渡到增殖期。增殖阶段主要是通过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形成肉芽组织和新血管,完成组织形成和重塑。创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给社会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多肽药物具有分子量小、成本低和体内半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线学习已成为当下学习的趋势。在线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获得最新的学习资源,而且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更加灵活。然而,在线学习也存在一些缺点。在线学习减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由于缺失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感到孤立,学习上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及时沟通和解决。以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将大幅改善这一状况。在学习小组内,学生之间可以深入讨论某个问
现如今,随着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对高分辨率光检测和测距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利用激光信号准确测距变得十分重要。激光测距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基于时间差的直接测距法,另一种为基于相位差的间接测距法。本文中所采用的是基于直接测距法的单光子计数型激光雷达测距。由于单光子计数型激光雷达测距系统的敏感度非常高,测距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声。因此,如何有效的去噪是利用激光准确测距的关键。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
疱疹病毒是二十面体对称的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迄今已发现的能感染人的疱疹病毒主要有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现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传染病。据统计有70%~90%的成年人曾感染过HSV-1。HSV-1最初的感染部位一般是口腔黏膜或者其他相关区域的上皮细胞,并在这些部位发生裂解感染。随后,病毒会沿着神经元轴突传递到宿主的三叉神经节等神经组织中,产生终生性的潜伏感染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是一种具有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特点的进行性疾病,可以分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和继发性肺纤维化两种。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最严重、最危险的一类,患者预后很差,生存期短。最近的病理学研究表明,新型冠状肺炎患者也普遍有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现象。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作为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