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密切相关的三个因素,即突出腰椎间盘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含量、患者的临床表现评分结果及CT下同一层面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与椎管中矢状径的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理论根据。本研究采用的临床表现评分表(即腰腿痛评分表)是在根据达拉斯疼痛调查表(Dallas Pain Questionnaire,DPQ)、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JOA 评分)以及侯树勋等人提出的疼痛分级法(五级分法)的基础上综合制定出来的,经评估后,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达到客观量化。基于个体之间椎管发育的差异性,本研究以Thelander等人和廉智等人提出的CT下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物的方法为依据,采用S-index法在CT下测量同一层面突出物与椎管中矢状径的长度,并计算出二者的比值,以便更好地描述突出物的大小,使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可比性。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均为初次发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2.9岁,病史15日至12年,平均28.8个月。病理分型为:膨隆型(局限性膨隆)2例;突出型20例,其中包括后外侧突出型16例和中央突出型4例;脱出型6例,<WP=4>其中后纵韧带下型3例,后纵韧带后型3例;游离型2例。诊断标准和病理分型依据鲁玉来、蔡钦林编写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术前除了详细询问病史和常规入院检查以外,还要进行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和CT扫描,并排除可能存在的脊柱畸形、滑脱、炎症、肿瘤、结核及免疫系统疾病等影响因素,其中部分病例行脊髓造影和/或MRI检查。术前在不同时间对患者进行两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分别由两名骨科医师完成),将检查结果按照已设计好的临床表现评分表的要求逐一评定,得出两个评分结果,最后取平均值。所有患者均行椎板间开窗髓核取出术,其中L4-5椎间盘突出17例,L5-S1椎间盘突出13例。对照组为年龄17-31岁外伤致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病人5例,术中取T12-L1椎间盘组织3例,L1-2椎间盘组织2例。术前检查及术中所见,证实其不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将术中取得的35例腰椎间盘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3遍,洗去表面的血液,然后迅速放入–70℃低温冰箱冷冻备用。待标本收集完毕后,将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TNF-α和NO的含量。先取部分标本做预实验,然后进行正式实验。最后,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TNF-α和NO的含量分别为6.05±0.33ng/ml/g和4.33±0.29μmol/gprot;正常对照组TNF-α和NO的含量分别为2.17±0.24ng/ml/g和0.72±0.11μmol/gprot。组间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患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直<WP=5>线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TNF-α和NO含量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分结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TNF-α:r=-0.832,P<0.01;NO:r=-0.644,P<0.01);但突出腰椎间盘中TNF-α和NO含量与同一层面突出物与椎管中矢状径的比值无关;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分结果与同一层面突出物与椎管中矢状径的比值亦无关。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TNF-α和NO的含量之间也存在相关性(r=0.432,P<0.05)。结论:(1)组间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患病组腰椎间盘中TNF-α、NO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这两种物质与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的病理过程有关。(2)直线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突出腰椎间盘中TNF-α和NO含量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分结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但突出腰椎间盘中TNF-α和NO含量、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分结果均与同一层面突出物与椎管中矢状径的比值无关。实验结果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物的大小不是判断病情轻重的根本依据,更不是决定手术治疗的唯一指标,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很大程度上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腰椎间盘退变和突出中所发挥的病理作用密切相关。TNF-α和NO的含量之间也存在相关性(P<0.05),这一结果说明二者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同时也反映出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生物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形成复杂的网络性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