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4年Tversky和Kahneman提出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在决策中的作用以来,个体决策中的锚定效应现象在众多个体决策研究领域得到了验证。研究者对锚定效应及内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解释模型。近年来关于影响锚定效应产生的因素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人格的一些特质(Mclroy,2007)对锚定效应的作用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仅探讨了部分个体决策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和锚类型。本研究基于人格对决策的锚定效应影响的上述研究,进一步开展较深入的探讨。本研究通过模拟情景实验,从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和场认知方式(field cognitive style)两个人格因素方面对个体决策中的锚定效应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一,考察开放性和锚定效应之间的关系。实验一验证外部锚(external anchor)对不同开放性水平被试决策的锚定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开放性被试的决策更多地受外部锚的线索的影响。实验二考察自我产生锚(self-generated anchor)对不同开放性水平被试决策的锚定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开放性被试决策时锚定效应更强。研究二,考察场认知风格和锚定效应之间的关系。实验三首先考察开放性和场认知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开放性和场认知方式之间存在高相关。实验四考察外部锚对不同场认知风格被试决策的锚定效应影响。结果显示,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t)被试的决策更多地依赖外部锚,所产生的锚定效应强度也更大。实验五考察自我产生锚对不同场认知方式被试决策的锚定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场独立性(field- independent)被试在自我产生锚上所产生的锚定效应强度更大。实验六考察是否场依存性被试更多的依赖外部锚线索而场独立性被试更多的依赖于自我产生锚。结果表明,在自我产生锚的基础上提供给被试外部锚值,场依存性被试的前后估计值存在显著差异,而场独立性被试的前后估计值则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的开放性和场认知方式在对锚定效应的作用上存在一致的影响趋势。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表明人格因素在锚定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