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我”关系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从哲学诞生以来关于“物我”关系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超越物我,圆通中道”思想在审美方面的表现及其意义。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叙述了佛教的世界观和“物我”观。一方面,从佛理入手分部讨论了“物”、“我”的概念,以及必须要超越“物我”的原因和超越“物我”后所能达到的澄明状态——涅槃境界。另一方面,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叙述了超越“物我”之后所能达到的审美境界,人在这种境界所体验的审美感受。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佛教认为,作为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的“物”是虚像。其次,佛教以无我的态度把审美活动中的人也看空。第三,在审美活动中,“物”和“我”在审美中圆通无碍,形成了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世界,达到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涅槃境界。第二部分分三个小部分详细的论述了超越“物我”的方法,并对超越“物我”之后所能达到的审美境界做了具体的描述。首先,在超越“物我”的审美活动之中,审美客体人化和审美主体净化最终构成了一个圆通、超越的审美意境。其次,这种超越“物”表现在对时空的超越时成为空灵的审美境界,空灵表现为“物我”共同融入到一个充满诗意、禅意的虚静世界中。当“物我”超越时空、逻辑、理法时,就进入圆通的审美境界,这是一个“物我”融为一体、澄明的涅槃境界。通过对于超越“物我”的理论表述及对超越境界的剖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对于超越“物我”的审美思想的特点做了总结,并得到了相应的启示和意义。超越“物我”的审美方式对于个人人生的塑造和国家的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审美方式不公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有助于完善人的人格,并且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它不公适合于佛教和美学,对于其他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当今提倡促进精神道德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氛围下,超越“物我”的审美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