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盘江上游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o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74年、1992年和2006年三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光谱阈值法结合NDVI值、坡度、坡向、海拔等信息对影像进行分层分类,结合景观格局分析,对南盘江上游喀斯特地区的三县一区(沾益县、麒麟区、陆良县和石林县)植被类型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由2006年影像解译结果统计可知,研究区内分布面积最大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暖性石灰岩灌丛,其面积比例由北向南增加;其次为暖温性针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性针叶林的面积比例从北向南降低;石林县裸岩的面积比例最高,在三县一区中裸岩的分布面积比例由北向南增加。 (2)对比1974年、1992年和2006年遥感影像解译分类结果,三县一区内森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暖温性针叶林)分布呈现第一阶段(1974年~1992年)下降,第二阶段(1992年~2006年)增长的趋势,耕地的变化趋势是第一阶段分布面积增长,第二阶段降低;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和暖性石灰岩灌丛在沾益县和麒麟区的分布面积持续下降,在陆良县和石林县分布均为第一阶段下降、第二阶段增长;人工林和建筑用地增长明显,麒麟区增加面积最大。 (3)三时期各植被类型年变化率表明:暖性石灰岩灌丛在第一时段内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第二时段除麒麟区外,其余三县均为逐年增加;农田在第一时段稳步增长,而在第二时段均表现下降;裸岩在两个时段内年变化率都为增长,而且第二阶段的增长速度明显比第一阶段快。 (4)景观指数分析表明:景观格局向破碎化发展,景观中斑块的形状趋于简单,景观受少数大斑块控制的程度有所减弱,植被类型整体结构向均衡化发展。 (5)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率模型研究表明:在研究期内,低植被覆盖率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中、高植被覆盖率的分布面积比例有所增加。1992年的植被覆盖率比其他两个时期高;三时期三县一区低植被覆盖(覆盖率<10%)分布面积比例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研究区植被覆盖率总体呈现变好的趋势。
其他文献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河流水文、水质及水生生物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本论文以快速城市化的北京为研究区域,利用水化历史数据和遥感数据,研究了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北京城市
臭氧层损耗导致的地球表面UV-B辐射增强以及温室气体增多引起的气候变暖是当今两大全球环境问题。UV-B辐射增强和气候变暖对陆地植物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并已成为全球变化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一直是植物生态学和土壤学领域内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植物通过向土壤中输入凋落物、根际分泌物,以及吸收土壤养分等方式影响土壤的生物学、理化性质,进而影
城市植物具有涵养水源、缓解热岛效应、净化空气和减少噪音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硬化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生产方式,是当前处于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具有多重
丛枝菌根(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根系共生,在根内形成丛枝和泡囊结构,在根外形成庞大的菌丝网络,促进植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并提高植物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现有研究多集中在A
矿区废弃地作为人类深度扰动而高度退化的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突出,生态恶化严重,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是世界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污染和恶劣的生境,双重极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关注的焦点。季节性的水位波动是大型洪泛湿地形成和发育的基础,这些湿地为迁徙水鸟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场所。然而,世界上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地区的土壤是制约植被恢复的一个关键要素,但干旱条件下土壤质量与动态演变状况并不清楚,本研究以岷江干旱河谷核心地段的土壤为对象,研究了阳坡褐土土壤的物理
本文应用核糖体基因间隔区IGS1克隆序列、看家基因和基因间隔区序列以及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GeneScan和脉冲电泳核型分析方法,对酿酒酵母做了种群分析和菌株分型研究。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