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丙泊酚(propofol)又名异丙酚,是一种全身静脉麻醉药物,起效迅速、持续时间较短,苏醒迅速而完全,且苏醒后无宿醉感和持续输注后无药物蓄积现象,除了普遍用于手术室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无痛检查等方面外,还广泛应用于手术后、ICU病房镇静等。随着对丙泊酚药效学和药动学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种计算机输注系统推陈出新,用于临床调节镇静深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抑制应激反应,促进了全凭静脉麻醉的发展。近年来,众多深入性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能够影响许多麻醉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临床麻醉及药物镇静时需要依据患者年龄的不同阶段来适当调整剂量,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年龄对丙泊酚药效学影响方面的研究多样且差异较大。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全麻诱导时不同年龄患者对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EC50的影响和BIS值的变化,以确定不同年龄患者全麻诱导时丙泊酚的安全用药剂量,为临床麻醉中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拟行全麻手术患者90例,男33例,女57例,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18.5~30kg/m2,按年龄分成三组:青年组18-44岁(Ⅰ组),中年组45-64岁(Ⅱ组),老年组65-75岁(Ⅲ组),每组30例。术前常规检查心、肝、肺、肾功能均无异常且无明显高血压,未长期服用阿片或镇静催眠类药物,无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史,无听力障碍,无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均不用术前药物,常规禁食8h,禁饮4h,进入手术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路,预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ml/kg/h,连接BIS检测仪(Aspect公司A-2000)及检测装置,检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在充分吸氧去氮5min后,麻醉诱导,停止液体输注,应用TCI-Ⅰ型泵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为0.3ng/ml,当药物浓度达到效应室药物浓度后,丙泊酚按序贯法应用Graseby3500泵血浆靶控输注,起始浓度分别为2.5μg/ml(青年组)、2.0μg/ml(中年组)、1.5μg/ml(老年组),达到血浆靶浓度,如当前患者意识消失,则下一患者应用低一级浓度,靶浓度的间隔为0.5μg/ml,如意识未消失,则下一患者高一级浓度,调节丙泊酚靶浓度持续输注,待患者BIS值降至60以下,给予维库溴铵0.1mg/kg,2min后行喉罩置入。分别记录患者TCI前(基础值)(t1),TCI后舒芬太尼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平衡时(t2),TCI后丙泊酚达到血浆浓度时(t3),TCI后意识消失时(t4),喉罩置入即刻(t5)各时点HR、BP、MAP、SpO2和BIS值。达到血浆浓度后睫毛反射消失,对口头指令无反应,轻拍肩膀无反应,认为意识消失。分别记录每组受试者意识消失时靶浓度,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不同年龄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EC5o值。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三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结果1、受试者一般情况三组患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性别指标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三组患者HR.SBP.DBP组内比较,各时点比基础值(t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置入即刻(t5),HR值有所上升,Ⅲ组SBP.MAP值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各时点BIS值变化诱导后三组患者各时点BIS值均有下降,与基础值(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Ⅰ组、Ⅱ组比较,Ⅲ组t2、t3、t4、t5时点BIS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EC50和95%置信区间Ⅰ组,丙泊酚意识消失EC50为2.34μg/ml,95%置信区间2.15~2.56μg/ml;Ⅱ组,丙泊酚意识消失EC50为2.29μg/ml,95%置信区间2.12~2.48μg/ml;Ⅲ组,丙泊酚意识消失EC50为1.70μg/ml,95%置信区间1.55~1.86μg/ml.结论1、随着年龄的增长,TCI丙泊酚诱导患者意识消失时EC50值减小。2、TCI丙泊酚诱导,达到血浆药物浓度时BIS值均下降,老年患者BIS值降低幅度较中、青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