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笑、神情、手势动作等这些每位教师都常用的非言语行为,会因为每位教师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教师的经验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这些行为差异的不同,表明支配教师行为的背后的知识是动态的和个别化的,有了这样动态和个别化的知识,每位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是亲切自然,真实而又丰富的。可是,由于实证主义和科学知识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人们逐渐将科学知识看成是唯一可靠的知识,将科学知识的标准“客观性”看成是普遍的知识标准。因此在教育中,传授这种最有用的科学知识也就成为教师的唯一目的。这种知识观强调统一性、标准性,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和缄默知识被极大地忽视。再加上学校的教学制度和教学常规对教师工作的刚性要求,使得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教师,他们的非言语行为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倾向——表演化和单一化,教师像演员一样随时在表演,而这种表演常常只是单一的威严,这样的表演远离了教师生活的真实。因此,要克服教师知识中的痼疾,从而使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得到较大的改善,就要在校本教研中提升教师的知识。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基础,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还要反思自己是否灵活应用了刚性的教学制度和教学常规;教师同伴之间的对话、交流及协作是关键;而教育专家的专业引领是先导。当教师获得并有效应用自己丰富而又情境性的、个别化的知识时,教师非言语行为也会表现出极大的丰富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