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自主心率调节参数可一定程度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并间接体现内环境稳定性。作为一种简单、无创的心血管特异性指标,自主心率调节参数所传递的机体应激反应,有助于识别运动引起的疲劳或适应性水平。本文研究目的是在耐力自行车运动高原训练和赛前准备期两个重要阶段,应用自主心率调节参数心率变异性(HRV)和运动后恢复心率(HRR)等,与常规疲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结合,优化诊断运动疲劳的无创性方法,预防过度训练,并促进运动员在重要时间点的运动表现。研究方法研究1自主心率调节参数在高原训练阶段的应用研究17名优秀男子自行车耐力运动员根据从事的专项内容分为场地组(M组,n=8)和公路组(R组,n=9)。两组受试者完成实验室基本运动能力测试后,进入海拔1896m高原进行为期12周训练。研究方案根据教练员训练计划进行,第一阶段4周,两组运动员完成相同公路耐力训练内容,随后8周训练内容不一致。高原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课记录运动员运动心率、运动时间等,应用TRIMP公式量化运动负荷;所有安静HRV指标检测均在非训练日晨,运动员安静平卧位,记录7min心率,保存相邻R-R间期数据;HRR检测时间为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最后1组的恢复心率,选择运动后60s心率下降值(HRR60s)、运动后120s心率下降值(HRR120s)、运动后60s心率下降与运动最大心率比值(%HRR)、恢复心率系数(CHRR)和10-40s心率对数回归系数倒数(T30)指标,反映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血液指标采集时间为高原前(基础值)、高原4周、高原8周、高原10周、高原12周公路耐力训练后即刻及次日晨。常规生化指标血红蛋白(Hb)、皮质醇(C)、睾酮(T)等即刻送检,其它样本低温保存后统一检测,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a)、低氧诱导因子(HIF-1a)等。研究2自主心率调节参数在赛前准备阶段的应用研究针对12名男子耐力自行车运动员32天的赛前准备阶段:包括专项训练期(20天,HT1-HT5)、试探性调整期(8天,T1和T2)和调整期(4天,T3)。检测每名运动员每日晨HRV指标,以及标准热身运动中HRR60和专项运动心率及输出功率。热身运动后引用Borg疲劳量表获得主观疲劳分数。并在第1天,第16天和第24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常规生化指标。根据HT5阶段指标结果,分组为急性疲劳(AF,n=5)组和功能性疲劳组(FOR,n=7)。研究结果1)M组与R组高原训练12周总体运动负荷无显著差异,两组间周平均自然对数相邻RR间期之差均方根值(Ln rMSSD)无统计学差异。而M组与R组第11-12周较第3-4周、第7-8周有显著降低(p<0.05)。M组11-12周运动能力下降,但R组无显著变化。两组运动员11-12周血C和致炎因子TNF-a浓度增加,M组2周Ln rMSSD均值和运动后HRR60与两者数值显著相关(P<0.05)。2)M组与R组运动后HRR60与静息Ln rMSSD的2周均值(5-12周)存在显著负相关(r=-0.635,P<0.05);同样,后者与CHRR(r=-0.686,P<0.05)、T30(r=-0.677,P<0.05)的相关性比较明显。与静息HRV不同,运动后HRR各衍生指标与运动后HRV指标之间,仅CHRR与HFnu呈显著相关(r=-0.35,P=0.05),与其他指标之间无关联相关性。3)标准热身运动后HRR60增加,与运动能力P60存在中等负相关关系;调整期运动负荷下降50%后,FOR组运动能力恢复速度低于AF组。研究结论1)应用自主心率调节参数有助于区分超长时间高原训练后期,不同运动强度导致的运动适应性或运动疲劳;且发现部分衍生调节参数与运动疲劳无特异性关联,必须与其他相关指标联合判断。2)运动后HRV与HRR都间接反映副交感神经活性且与运动相关;但两者的衍生指标存在分离,该两类指标可能反映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不同层面。3)标准热身方式后HRR60增加是耐力运动员FOR早期诊断指标。但是赛前FOR运动员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可能限制高强度运动时交感神经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