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身疾病是一类病因、发病机制及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双心疾病”是心身疾病的一种:患者同时存在心脏病和心理障碍。神经内分泌是连接心理和心脏之间的桥梁。深入探讨“双心疾病”患者面对心理应激时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对探明“双心疾病”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目的:与健康对照组和冠心病不合并焦虑和抑郁组(简称冠心病组)相比,探讨“双心疾病”组应对心理应激时心率变异性、唾液皮质醇、唾液淀粉酶的变化。方法:采用9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对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N=81)以及健康对照(N=10)进行焦虑、抑郁障碍的评定。根据焦虑抑郁评分,将受试者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冠心病组(冠心病不合并焦虑和抑郁)以及“双心疾病”组(冠心病合并轻度及以上焦虑和/或抑郁),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心理应激测试。观察测试过程中受试者血流动力学、心率变异性、唾液皮质醇以及唾液淀粉酶的变化,并在测试后进行主观心理评价。进行不同时间点、组间的统计学比较以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双心患者较大程度存在睡眠及压力问题,同时其压力水平与抑郁、焦虑成正相关关系(r=0.365,p=0.009;r=0.283,p=0.046)。与健康者不同,双心患者率压积的变化主要以血压特别是收缩压变化为主,而不是心率。双心患者应对压力的自主神经反应以低反应性及慢恢复性为特点,表现为r MSSD和HF在心理应激中未见显著改变;LFnu升高的幅度不及健康者及单纯冠心病组(31.5%vs.68.5%vs.33.9%),并且在心理应激结束后30分钟仍未恢复到基线状态;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心理应激下的变化趋势与健康者及单纯冠心病患者类似,表现为在心理应激后10分钟达到峰值并在30分钟后恢复到基线水平。调整了其他因素后,双心患者GAD-7高水平与交感神经活动变化幅度低的相关性仍显著(F=6.528,p=0.014),表现为对应激事件递进式的低反应性;而主观压力程度评分与心理应激反应中的大部分指标变化均显著正相关。结论:双心患者精神压力下生理灵活性减弱,其中以自主神经反应变化幅度的差别最为显著,并且与焦虑程度和主观压力感受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