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黄土作为过去气候变化的可靠指标和良好载体,系统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地区连续的气候变化历史,并且具有北半球冰期-间冰期的变化特征。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着大量的风成沉积物,是重建青藏高原过去气候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原东北部的黄土对于理解过去亚洲季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对青藏高原的交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西部延伸部分的黄土(西宁、乐都等地)做了细致的年代工作,建立了高密度的年代框架,重建了该区过去的环境变化细节,但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高山黄土(特别是3000 m以上的黄土),前人的年代成果主要集中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由于更老的剖面有限,缺乏对末次冰期或更早时间尺度的末次间冰期的风成沉积研究,而长时间尺度的黄土沉积记录对于理解青藏高原过去的环境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更长时间尺度的黄土沉积研究工作。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工作在青藏高原东北的共和盆地和阿尼玛卿山地区发现了较厚的风成黄土剖面,对这些剖面进行底界年代测定发现其沉积记录基本可以达到末次间冰期,能够为理解青藏高原上过去的环境演变提供很好的载体。通过高密度光释光测年工作并结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发现,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土主要是间冰期/间冰阶这样的暖期沉积的,沉积速率在这些时期相对较高,而在冷期则主要以侵蚀为主,只有一些特殊地形能够沉积黄土且沉积速率较低,少数地区能够保存下来的风成沉积物主要是风成砂;对比长石和石英年代发现石英剂量<120 Gy(~40 ka)时长石和石英年代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当石英剂量>120 Gy时,石英颗粒信号达到饱和无法获取准确的年代,超过饱和剂量的石英年代不适合用于年代研究;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指标相比黄土高原整体上变化不大,可能是青藏高原的暖期气候并不是特别湿润导致的,也有可能与这些环境指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不是特别敏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