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射治疗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有效手段应用日益广泛,许多肿瘤可以通过放射治疗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是局部复发仍然是困扰肿瘤治疗的难题,究其原因,缺乏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评价方法是关键所在。目前对放疗疗效的评价仅仅基于传统的形态影像学资料(超声、X片、CT、MRI等),这些资料仅从体积等形态学上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无法及时、有效的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意见。近年来快速发展的MR功能成像突破了常规影像学检查只反映形态改变的限制,从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物学、生理和生化代谢功能角度出发,获得动态的定量资料,从而在软组织肿瘤定性、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术后疗效判定等方面逐渐显现出优势。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MR功能影像的一种,它可以通过检测活体组织内部水分子无规则的扩散运动,反映机体组织微观空间的组成变化和病理生理状态下各组织成分之间水分子交换的功能状况,从而为疗效的判定提供更多的信息,进而更好的指导后续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目前利用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评价肿瘤疗效的文献,较多地是应用于动物实验,在人体上研究较多的是对脑肿瘤、直肠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相对较多的研究,但对于监测肝癌放射治疗后疗效分析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本实验通过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探讨肝癌患者经伽玛刀放射治疗后病灶ADC值的变化及意义,从而为临床早期判断肝癌放疗后疗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应用超级伽玛刀治疗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17例,男16例,女1例,中位年龄55岁(28~70岁)。其中11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余6例则结合甲胎蛋白、临床资料、超声或/和CT、MR影像资料,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2例伴有门静脉癌栓。所有患者均在放射治疗前1天、放射治疗结束后第2天行常规MRI扫描(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50,400,1000)。在由相应层面DWI图像通过影像后处理工作站自动拟合而成的ADC图上,随机选取五个感兴趣区( region of interest, ROI),利用计算机软件直接测量肿瘤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取其平均值。感兴趣区为避免测量误差,注意避开瘤内原有坏死区、血管、胆管等部位。同样的方法获得肝脏、脾脏的ADC值。同时把T2WI图像装载入Argus浏览器,通过系统自带的软件测量肿瘤病灶体积。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 T Test ),比较放疗前后不同时期肿瘤病灶、肝脏及脾脏的ADC值变化及放疗前后肿瘤的体积变化,以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图像的分析当b=50、400、1000 s/mm2时,所见肝癌病灶在DWI图像上均为高信号或中高信号,提示DWI图像是显示病灶的敏感方法。2放疗前1天肿瘤病灶的平均体积为198.95±147.73cm3,放疗结束后第2天平均体积为197.86±147.20cm3,P=0.061>0.05,放疗前后体积变化无显著性差异。3放射治疗前后不同组织ADC值的比较3.1肝癌病灶放疗前1天平均ADC值是(0.86±0.13)×10- 3 mm2/s,放疗结束后第2天平均ADC值是(1.14±0.20)×10- 3 mm2/s,P=0 .000<0.05,两者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放疗后ADC值较放疗前升高。3.2肝脏放疗前1天平均ADC值是(0.88±0.07)×10- 3 mm2/s,放疗结束后第2天平均ADC值是(0.92±0.08)×10- 3 mm2/s,P= 0.093>0.05,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3脾脏放疗前平均ADC值是(0.84±0.08)×10- 3 mm2/s,放疗结束后第2天平均ADC值是(0.85±0.07)×10- 3 mm2/s,P=0.506>0.05,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由上可知,肝癌病灶的ADC值放疗后较放疗前明显升高,病灶ADC值的变化早于其形态学体积的改变。肝癌放疗后ADC值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较客观地反映肝癌放疗后肿瘤组织内部的病理变化,为其早期疗效的判断提供量化标准,有助于肝癌放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