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取自南海北部陆坡的973-4和973-5重力柱状样底栖有孔虫开展研究。结合相关研究结果,探讨晚更新世以来底栖有孔虫对海底甲烷喷溢活动的响应特征。主要得到以下认识:(1)两根岩心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相近,但是973-5比973-4岩心底栖有孔虫组合以内生种Bulimina aculeata,Bolivina cochei,Uvigerina vadescens和表生种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百分含量增加,表生种Cassidulinacarinata,Globobulimina affinis百分含量下降。(2)利用14C测年结果,建立晚更新世50ka以来973-4、973-5岩心柱年龄框架,计算得到沉积速率。两根岩心柱主要属种百分含量、生态类群的变化与冰期-间冰期有关,其中代表生产力的Bulimina aculeata生态属种冰期百分含量低,间冰期高,反映了温度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此外,底栖有孔虫组合受到洋底浊流的影响。(3)通过底栖有孔虫矿化壳体的识别和统计,结合相关地球化学指标认为底栖有孔虫壳体矿化程度高则甲烷通量高。(4)根据973-4、5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及稳定碳同位素特征,识别出48ka以来973-4、5站位研究区内可能发生的甲烷喷溢的时期。973-4在18ka和43~53ka Uvigerina peregrine百分含量出现峰值,并且碳稳定同位素也出现负偏移现象,推测该时间范围内可能发生甲烷喷溢事件,可能发生甲烷喷溢的时期为18ka、45ka、48ka和52ka。973-5出现两个甲烷喷溢活动阶段,分别为10~19ka和35~48ka,可能发生甲烷喷溢的时期为11ka、15ka、18ka、35ka、37ka、41ka、43ka和47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