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模态燃烧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数值仿真及风洞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一种基于双模态燃烧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总体方案、设计方法及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该方案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在进气道内设计一个分流隔板,将流道分为超声速通道和亚燃通道,其目的在于合理组织进气道内的高速流和低速流,使进气道在定几何的情况下能够在整个工作马赫数范围内都有一个稳定的亚燃燃烧区,从而保证超声速燃烧的稳定性,使出口气流始终保持双模态燃烧。首先,基于双模态燃烧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流场特点,设计了等直出口和对冲两种方案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并对比了两种方案进气道的性能与设计规律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通过参数化研究,获得了进气道主要设计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进气道在加入隔板情况下内流道的流场特性和性能参数变化,给出了进气道的设计方法和主要型面参数的选取建议。其次,对比了等直出口和对冲两种方案,发现对冲方案在流场组织、结构尺寸方面较等直出口方案具有一定优势,其内部流场更适合于双模态燃烧的流场需要,因此选取了对冲方案做进一步研究,并通过三维数值仿真,研究了该进气道的起动性能、反压特性、速度特性以及侧滑角特性。结果表明该进气道性能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两通道流量分配随马赫数变化关系能满足双模态燃烧的需要。最后,设计并加工了缩比试验模型,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HW风洞进行了风洞试验,试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吻合较好,参数规律变化一致,证明了本文采用的数值方法的正确性。通过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研究,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基于双模态燃烧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能够满足双模态燃烧超燃冲压发动机对进气道的设计要求,研究结果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对简化的平板形式的多孔壁/层板结构流动与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在数值模拟中,对简化的平板形式的多孔壁流动和冷却特性进行数值计算研究,考察了4种多孔壁
SF6气体由于具有较强的负电性、优异的绝缘和灭弧性能,被作为绝缘和灭弧介质而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但由于设备的制造、安装、质量差异和设备老化等因素,SF6气体设备发生泄漏
差动共焦显微测量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微纳米尺度三维微结构样品的光学显微测量技术。因其具有轴向分辨力高、线性测量范围大和无损快速测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器件、微光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带有柔性附件的大型柔性航天器,研究了其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机动过程中的振动抑制以及姿态跟踪控制等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分析了该课
高速列车的测试环境不同于其他普通测试环境,高速列车全封闭式的设计使得很多时候只能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测试。同时,列车高速行驶、隧道运行、列车顶部高压受电等对GPS
传统的飞机环境控制系统需要大量发动机压气机引气来实现座舱增压并带走热载荷,对发动机性能存在影响。为得到限定流量和合适温度的座舱供气,引气系统中设置预冷器、绝对压力
气膜冷却在现代航空涡轮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冷却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航空发动机的不断发展,气膜冷却技术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在叶栅通道中转-静叶排之间的
燃烧室是航空发动机热端核心部件,主要由扩压器,壳体,火焰筒,燃油喷嘴,点火器等基本构件组成,由于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噪声环境下,同时受到声激励,气动力,热应力,振动应力等交变载荷的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