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激发了人类日渐活跃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尤以二氧化碳为主。当前,学术界已达成普遍共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显著增加是诱导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不可逆失衡的关键因素。而中国北方地区近年来也不断遭受雾霾天气的困扰,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正采取积极措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2015年,《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明确划定了由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组成的环渤海地区,将七省市联合治理大气污染、共建生态文明提升到政策高度。因此,研究环渤海地区碳排放问题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从环渤海地区的空间界定出发,在前期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整合了影响碳排放的诸多因素,以1985-2014年七省市18类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为基础,核算该区域碳排放水平。首先,着眼于环渤海地区碳排放总量层面,建立以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程度为内生变量的无约束VAR(3)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两个方法分别测算了各驱动因素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波动时,碳排放总量对此作出的脉冲响应时效和特点,以及各类因素的贡献率。实证结果显示,在长期分析中,除经济发展水平以外,碳排放总量对其余因素的波动均为正向响应,其中科学技术因素的脉冲响应最为剧烈,而对外贸易的驱动作用不甚明显。其次,本文利用泰尔指数测算出各省市碳排放差异逐渐增强,且个别省份对差异性的贡献率变化明显。再次,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理论基础上建立固定影响变系数面板模型,对七省市碳排放的关键驱动因素逐一分析。结论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程度对碳减排的作用具有普遍性,而其余因素的影响作用则因地域不同而彰显差异。最后,本文从提高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升开放格局和创新制度等角度设计环渤海地区碳减排发展路径,以期实现本地区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